在前一篇 2022 年度回顧 - 不成熟的隻字片語也有價值 裡面提到,我的工具組合越來越精簡,因此這篇也想記錄一下,在 2022 年底,有哪些工具我已經幾乎不再使用了,以及為什麼。
DEVONthink
雖然寫出來有點不捨,但事實是我真的沒有在用以前非常推薦的 DEVONthink 了。關鍵的原因可能有幾個:
-
「所有文件與想法歸檔」這個定位被 Heptabase 取代,我不需要、也找不到理由,分兩個地方儲存所有資料。
-
DEVONthink 強大的 AI 排名關聯性與搜尋功能,比較偏向「把它當成圖書館」,但我的使用情境更像是想建立一個「自己的卡片筆記空間」,而在我實踐一段時間後,我覺得主動建立卡片與卡片之間的連結更有助於查找內容,因此 AI 的功能也就沒那麼必要。
-
產品核心功能迭代的速度太慢,不提大綱模式或白板畫布,連查看反向連結或 Daily notes 這些日常很需要的功能都沒辦法做到。
-
我絕大多數的內容都是純文字檔案,沒有太多圖片或影片的多媒體,因此也不是很需要 DEVONthink all in one 的整合管理介面。
總之,我暫時不使用 DEVONthink 了,但它是個對我影響很大的軟體,未來也許還是會想辦法找找看使用情境。
Logseq
大約從 2022 下半年開始,我就不再使用 Logseq 了,核心原因也是因為 Heptabase 的出現。隨著 Heptabase 的迅速發展,它逐漸具備我在知識管理上期待的各項功能,
原先我在 Logseq 主要會透過 Journals 的介面每日速記想法,不過隨著想法逐漸累積,我發現 Logseq 沒有辦法讓我全心投入,因為它的介面讓我難以迅速「鳥瞰」過往的各種想法,我只知道我持續在記東西,但不容易一次看到過往的所有想法。
而即使要用雙向連結連起過去,我首先也要先找到同樣的關鍵字進行連結,但這會造成蠻大的心智負擔。因此在 Heptabase 體驗逐漸成熟後,我就直接搬家了。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我曾在 Logseq 上遭遇資料遺失的問題,這也讓我對它不太放心,總之 Logseq 對我來說也是一度非常喜歡的工具,但我找到了更好的選擇。
iA Writer 與 Ulysses
這兩個是我 2018 年開始使用生產力工具以來就一直很喜歡的寫作工具,他們都有很舒適的寫作介面以及文件管理功能,不過隨著 2020 年左右各類新世代的筆記工具出現後,這兩者也逐漸被我放置在一旁。
他們曾一度被我拿來管理部落格文章的草稿,當時我還在 wordpress.com 上面架設部落格,因此需要有個資料夾放置本機的檔案備份。但隨著我開始使用 Zola 建立部落格,整套流程變成在 VScode 上面編輯並透過 Github 管理文檔,我也不再需要 iA Writer 與 Ulysses 了。
不過 iA Writer 近期好像推出了 iA Presenter 的功能,感覺還是直得研究&玩玩看。
Inoreader
2022 年我也幾乎不再使用 Inoreader 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它有點「太重了」,整個系統也不太好跟我的知識管理流程整合,尤其在 Readwise Reader 出現後,我馬上發現,我更想要、也更需要的,是 Readwise Reader。
重新組織上面那段「感覺派」的想法後,我覺得兩者的關鍵差異在於,Readwise 更著重於閱讀跟筆記的體驗與工作流,而 Inoreader 比較重視的是內容的收集與篩選過濾。或許它更適合特定垂直領域的閱讀,你可以訂閱某一領域的各種資訊源,從深入到淺出都收納,並且透過 Inoreader 的關鍵字與規則設定來找到最需要讀的內容。
但我在用了幾年 RSS 閱讀器後發現,我真正會看、想看的,也就是少少那些,其他真的就沒時間,所以能夠舒適閱讀與產生想法,並且將想法與筆記軟體中既有的想法串連,會是更重要的需求。
Fantastical
在去年 11 月時我一度重拾 Fantastical 這個行事曆工具的訂閱,經過一年後我取消訂閱了,因為我發現我還是用不太到它的諸多付費功能。
我很常使用它的小日曆視窗、也習慣透過 menubar 直接加入 Google 線上會議,但這些功能都好取代,前者蘋果內建的 Calendar 就可以用,後者則是可以透過 Raycast 內建的插件來實現,而且效果非常好。
Fantastical 仍是我很推薦的行事曆工具,體驗流暢、該有的都有,但我暫時好像不需要它。
不過他們近期也推出了類似 Calendly 的 Openings 功能,讓他人能方便與自己預約會議時間,也許未來我仍會有這方面的需求,到時再回來看看。
Google Chrome & Microsoft Edge
我從 2021 年購入目前主力使用的 M1 iMac 後,就沒有安裝 Chrome,而 Edge 也是低度使用一陣子後就沒有再用。
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情境下分別使用不同的瀏覽器,例如平常的個人瀏覽使用 Sidekick,而工作上的瀏覽則是使用 Vivaldi,滑臉書用 Brave,登入銀行或交易所用 Safari,使用錢包用 Firefox。然後還待探索 SigmaOS 跟 Arc 這些新世代的瀏覽器。
不過我一直對瀏覽器的未來發展很有興趣,因為我日常實在花太多時間在上面了,期待 2023 年能夠對這領域有更多瞭解與討論。
Alfred
在 Raycast 出現後,我就不再使用 Alfred 了,而且好像沒有感覺哪邊不方便或不適應。可能因為我原本在 Alfred 上面也沒有使用太多插件外掛,而 Raycast 又有更多好用的功能,而且持續高速發展中。
Bonus: Gmail
我在 11 月底購入了 Proton 全家餐,也開始使用 Proton Mail,目前為止體驗很好,也決定要慢慢把絕大多數的 Google 帳號都搬到 Proton 使用。目標是只留下工作信箱使用 Google 。
會這麼做的考量是,我希望更降低自己被 Google 綁定的程度,也避免自己的財務資訊、購物資訊、甚至通聯資訊等都被 Gmail 收錄。
待有更多轉移後,再來分享這部分的心得。
小結:需求都還在,只是找到更好的選擇
我還是很喜歡本篇提到的這些工具(除了 Chrome 跟 Gmail),每個都曾經因為某些原因而讓我投入、理解他們的長處與理念、並且密集使用,但在某些新選擇出現後,我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不再需要他們。這對我來說好像是很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也持續因為這個嘗試與改變的過程讓自己的工作流越來越穩定、越來越能發揮作用。
下一篇文章就來寫 2022 年開始成為我好夥伴、影響我工作流的那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