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Why? Why? Why?

因為靈感缺乏,加上上個週末都在嘗試建構自己的個人 wiki ,所以就荒廢了電子報一週,真不好意思。

這期的主題,想來分享看完《發現問題思考法》這本書後,覺得最有收穫的地方。

這本書是公司的讀書會選讀的書,我在便利商店沒賣什麼東西?這期電子報有簡單提過,這本書的目的是讓人能夠探索「未知的未知」,進而找到「更應該被解決的本質問題」。

怎麼達成這樣的目的呢?書中有不少鋪陳,並在後段的第四章提出了三個方法,分別是透過「抽象化與類推」、透過「思考的軸」以及透過「Why(上位目的)」進行思考的升維,而其中最喜歡的就是第三個,透過問「Why」進行思考的方式。


5W1H 的類型

作者認為,英文常用的 5W1H 可以粗略區分為幾類,

Where, When, Who 這三個偏向對於事實的疑問,根據書中的定義,是屬於「零維」的資訊。

How 通常會接 many, often, long ,屬於範圍的疑問,是屬於「一維」的資訊。

What 則被作者定義為「基點的問題」,他同時有「往上提升至上位概念」與「往下具體化至下位概念」兩種方向,這邊作者的解釋較少,有些不好理解,待會嘗試舉例說明。

而 5W1H 裡面,只有「Why」是可以直奔上位概念的疑問詞。其他 5 個都是針對「已有問題」的角度出發,並且思考如何具體解決問題,但 Why 則是在思考「我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最應該被解決的嗎?有沒有其他更應該解決的問題?」

先透過 What 判斷問題是「什麼」

我自己覺得,這一套思考架構很適合用在那些狀態不明的情境下,例如,老闆指派一個專案給你,要你在一週後的會議報告給大家,並進行討論。此時可以先透過 What 來詢問自己:我這次專案的目標是「什麼」?這個專案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此時,因為目標相對明確,就很容易可以透過 How 去思考「如何達成這個目標」,或者透過 Who, Where, When 去思考受眾、專案的時間、地點等資訊。

這整套流程都是「What」的「往下具體化」概念,也就是針對已有的問題出發,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透過問 Why 來發現「問題的本質」

但作者認為,這種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反過來,在定義出「What」問題後,思考看看「Why」。

比方說,這次專案的目標是「達成 A」,那就可以把 Why 加到前面,思考看看「為什麼要達成 A」?

此時可能會發現一些感覺很像廢話的答案,例如:為了提高營業額、為了提高市佔率、為了發掘新的市場可能性等等。

但即使只是這個程度,都是有意義的探索,因為這時又可以再分岔開來去思考:

「為了提高營業額/為了提高市佔率/為了發掘新的市場可能性,我可否嘗試其他的方式?那個方式會是「什麼」?」

或者再往上繼續問,為什麼要提高營業額?為什麼要提高市佔率?為什麼想要發掘新的市場可能性?

這樣追問、思考下去後,就有機會比原本的理解更掌握一些「問題的本質」,或者說「更應該被解決的問題」。

我自己的實踐方式

自從學到這個好用的小訣竅後,我慢慢開始為大腦加上一個「問 Why 插件」,雖然不至於每個狀況跟問題都這樣,但稍微大一點的事情,我可能就會問自己(或問對方):為什麼?

這樣的做法需要練習,如果是問自己的話還好,要問其他人可能更難一點,尤其是對方的權力地位若比自己高,你問「為什麼」,可能會造成看起來在挑釁的反效果。

但先在心裡問自己,或者透過軟體記下來,慢慢嘗試放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嘗試回答,應該是相對可行,且沒什麼損失的做法。

我從 5 月初開始,也在自己的 wiki 裡面,每天都逼自己問一個 Why ,透過這十來天的練習,我覺得即使只是很隨意的提問或回答,都是很好的事,很容易就可以觸發自己以前從未想過的問題,進而有新的思考與研究角度。


Workflow

上一期電子報裡面分享的 workflow 是「根據不同情境使用不同瀏覽器」,這次要來分享類似的東西,是「根據不同情境使用不同筆記軟體」。

對我來說,我覺得讓所有的筆記、寫作與思考發生在單一一個「All-in-one」的軟體,是個美好的想像,但現實是,不同軟體總有它們特別擅長的地方。

例如, Logseq, Workflowy 這些大綱型的軟體就是特別適合速記零散想法,並且快速組織不同點之間的邏輯階層關係。但他們在寫長文字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卡卡的地方,可能沒有 Obsidian 那麼好用。

那麼,與其讓不同的需求都在同一個地方完成,不如讓他們各司其職,專注在特定的任務上。

比方說,針對上面分享的「每天問自己一個 Why」,我想到的情境是,我可能任何時候都會冒出一個「Why」的疑問,我需要將它記下來,並且每晚待在電腦前的時候再好好思考與整理。針對這樣的情境,我的工具需求可以拆解成為:

  • 需要可以快速輸入編輯與快速整理
  • 需要是跨平台、移動端都能紀錄的軟體
  • 不需要讓我長篇大論、甚至不需要分拆檔案

針對這樣的需求組合,一開始可能會想到 Notion, Workflowy, Drafts, Logseq 等等,接著就逐步來判斷哪個最適合。

以第一個需求來說, 我用過最流暢體驗的應該是 Workflowy 與 Drafts,他們啟動快、輸入快,編輯起來很流暢。而 Notion 給我的印象則是讀取稍微慢一些。

以第二個需求來說,優先被淘汰的則是 Logseq ,因為它在跨平台同步這點還沒有處理得很好。

以第三個需求來說, Drafts 可能也沒那麼適合,因為假設我要同時輸入很多段 Why ,並且記下簡單的想法, Drafts 就會讓我陷入「要放在同一則 draft」還是「拆分成不同 drafts」的小小阻礙裡,這有礙於快速無壓的紀錄想法。

這樣篩下來,最適合的就是 Workflowy ,用了幾天下來也確實是如此,單純就「記下想問 Why 的問題」這件事來說,一切都很好。

而這樣固定情境與工具的搭配後,也會形成某種肌肉記憶,當我遇到同樣的情境需要紀錄或需要思考時,就會直接打開 Workflowy 紀錄。

這種肌肉記憶,就像之前在用鍵盤打字逐漸成為稀有技能?這期電子報裡面介紹過的一樣,有助於讓自己進入「flow」的狀態,每當我想要完成一件事,開始執行後,下一個回過神來就是做完了,中間不會產生斷裂。


推薦文章

上週荒廢了電子報的時間,都在嘗試一個新工具 Dendron ,也閱讀了不少官方文件以及創辦人 Kevin S Lin 寫的文章、還有看了一篇 Podcast 訪談的逐字稿。

今天就來分享其中兩篇:

相關文章裡面最觸動我的想法是, Dendron 的目標是為了解決「一萬則筆記以後的問題」,在訪談中 Kevin 有提到:

今天所有的工具都试图让你记笔记变得更容易,但是超过某个上限之后,通常是 1000 或 10,000 个笔记,你就很难再把任何东西取出来。搜索不管用,标签也不管用,信息组织的也开始破碎,整体变得一团糟。

Dendron 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当你有大量信息时,比如说当你有超过 10,000 条笔记时,你如何还能组织、引用和利用这些信息?

而 Dendron 的解決方案是一套主打「以層級化為優先」的方法,或者可以稱為 "Hierarchical Notes" (層級化筆記)。透過對於「結構」的重視,並且搭配適合的功能,讓資訊的查找更直覺、更有效率。

我自己雖然記很多筆記,但頂多也就上千則,一萬則是什麼情況我不敢想像,但覺得也不是無法達到的狀態,而且隨著這幾年慢慢更加熟悉 PKM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的各方面概念,好像真的可以想像「未來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雖然說,我覺得這樣的理念要服務的客群相對小眾,但我好像就是那個受眾,所以看了幾篇文之後就買單了,也開始試用,目前為止體驗蠻不錯的。

但即使你沒有特別興趣,第一篇文章還是很值得一讀,裡面還提到 Dendron 申請 YC 的經驗與想法,以及其他新創經營的價值觀等。

另外,本次還有一篇想分享的是 Heptabase 創辦人詹雨安的「創業筆記」連載第四集: 創業筆記(四): 核心指標的成長

我自己覺得這篇文章非常好看,也提到好幾個重點:

  • 釐清自己的核心指標以及次要指標有哪些,並且推動核心指標持續成長
  • 在創業早期要做那些「無法規模化的事」
  • 在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前,要保持團隊精簡,專注於迭代產品和與用戶對話上
  • 提到「違反直覺但是正確的決定」這個概念

非常推薦閱讀!


新東西分享

這次想分享的是 Typefully 以及 Hypefury 這兩個 Twitter 工具。

我之前先嘗試了前者,後來嘗試後者,兩個各有優點,目前都是先當免費仔,但未來不排斥會付費使用。

他們最主要的功能,都是加強 Twitter 在「創作與發送」上的功能,由於 Twitter 有字數的限制,如果要發長文,常常會需要在網頁介面上增刪內容,體驗上雖然沒到很糟,但也沒有真的很順暢。

Typefully 免費版就可以用一個像是文章編輯器的介面來編輯 Twitter threads (推文串),但字數超過限制時也可以輕易地切割 Tweets ,讓自己能更好地組織整串文字的內容。付費版的功能則包含排程發放、數據分析、以及更多「Engagement Tools」,像是「把自己推文串的第一則推文放在推文串最下方」,讓閱讀完整串推文串的人能夠方便 retweet 。或者是 Auto-retweet 自己表現好的推文,刷存在感。

而 Hypefury 則是更主打這些「Engagement Tools」,包含可以設定自己的「長青推文」,然後自動排程發出,還有更細緻的排程設定方式,比方說你設定每天晚上 10:00 ,他會自動幫你調整 +- 5 分鐘發出,讓這些推文看起來不那麼「機器人」感。

目前我的用法是,採取這兩個工具免費的部分來使用,要編輯長文推文串時用 Typefully ,要排程推文用 Hypefury ,之後如果有更多內容要用 Twitter 發布再考慮付費。


Last modifi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