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大家,不好意思電子報斷更了兩期,因為從清明節假期後到昨天為止約 20 天內,我幾乎都沉浸於部落格的改版作業,說沉浸一點也不為過,每天下班後就是花兩三個小時在研究、嘗試、再調整,最後慢慢完成。
詳細的經過與細節有寫在部落格的 Pin 起來改版了!從 Wordpress 搬家到 Zola! ,這篇則是想寫一些更偏向「動機」或者「動力」這類的想法。
我曾在 2 年前的 好文推薦——《我為什麼鼓勵工程師寫blog》 這篇文裡面簡單分享了一下該篇好文,也自己思考了一下「為什麼我想要寫 blog」。
最近在重構部落格的過程中,重新再讀了一次原文還有我當時的想法,發現兩年多過去,自己的想法沒有改變,甚至可以說更加強烈。文中提到的寫 blog 的六個好處,我還是非常認同。
對我來說,寫部落格,可以拆解成為「想著要寫部落格」以及「實際進行寫作」兩個部分。
「想著要寫」這件事,可以促進自己時時刻刻留意有沒有什麼有趣的、想了解的、值得分享的事。
而「實際進行寫作」這件事,則是會促進自己真正把想法化為必須要公開的文字,這個過程會推動自己嘗試更清楚地理解「自己打算要講的事」以及更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真正想講的事」。
這兩個部分互相影響,會形成一個持續運作的動力機器,不斷地推動我留意、收集、理解、思考,並且產出。
在這過程的一開始,我覺得心理上的阻力很大,這個阻力也都是那些很常見的想法,怕自己寫不好、寫一篇要花太多時間所以沒有動力、或者是根本沒有輸入什麼東西,所以也沒有東西可以輸出。
但有意識到這些「阻力」後,我也開始嘗試透過各種方式降低這些阻力,例如:把想寫的東西拆解成不同篇幅,最小的就放 Twitter ,中等的開始寫電子報;又或者是,在流程上盡量簡化,因此自己找方法、組工具,換環境。
這樣針對性地降低阻力後,效果是很顯著的,我越來越多東西想寫,也越來越多東西可以寫,而且可以用不同的篇幅,在不同的管道寫。
而持續寫作帶來的幾乎全部都是好處,首先,我認識了更多厲害的人、有趣的人、興趣相近的人,這讓我更有機會透過社群來觸及更多我有興趣的事情。再來,為了寫作而進行研究,或者是為了降低阻力而嘗試提高效率時,都讓我學習了更多事情,而且幾乎都是我有興趣的事,這讓我知道的事情更多了,不知道但想知道的事情也更多了。這些都讓我感到更快樂。
今天在寫這集電子報前,剛好看到 GeekPlux Wiki 裡面有推薦的一篇好文 为什么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就)写博客 ,邊看邊覺得,說得真好,我全都同意,全都贊成,但我不會覺得「如果我可以更早知道這篇文章該有多好?」(原文看起來大概是 2009 年的文章了),反而是覺得,啊,我能透過持續的寫,跟這篇文章產生共鳴真是太好了。
Workflow
前兩三個禮拜架站的過程中,有創造出一個我當下就覺得一定要分享的 workflow :「一鍵轉檔 webp」。
先說一下 webp 是什麼,它是一種圖片的檔案格式,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 jpeg, png, 還有 gif , webp 跟他們是類似的東西,只是主打著「檔案更小,品質不變」。
我是在搬部落格的過程中,透過 PageSpeed Insights 知道了這個檔案格式了,並且就按圖索驥看了相關的官方說明文件,此時當然是先搜尋看看有沒有什麼好轉檔的方式,但好像沒找到。
於是就繼續照說明,透過 Homebrew 安裝了官方的 webp 套件,然後嘗試照著 [Getting Started | WebP] 裡面的說明,在 terminal 裡面使用 cwebp -q 80 image.png -o image.webp
這個指令來轉檔。
在這邊先暫時打斷,向跟我二十天前一樣完全是程式麻瓜的朋友說明一下這段指令的意思(也可以看官方說明講的很清楚易懂)。
- cwebp 是這整個指令的名稱
- -q 是指你想要的「壓縮品質」,可以設定 0-100 ,100 就是無損,所以這邊的 -q 80 就是 80 分的壓縮品質。
- 接下來的 image.png 則是你想要轉的檔案名稱+格式,假設是 cat.jpeg ,那就是照著輸入。
- -o image.webp 則是你想要的轉檔後檔名,所以以 cat.jpeg 為例,你可以在這邊輸入 cat.webp ,當然也可以輸入 dog.webp。
只要在對應的資料夾裡面輸入這段指令,就會瞬間完成轉檔,成功的當下,程式麻瓜我非常的興奮,但也覺得,每次轉檔都要輸入這些也太麻煩了吧,於是我就想到了我的好夥伴, Keyboard Maestro。
透過 Keyboard Maestro 執行重複工作
如果把上述那整件事情拆開來,可以變成以下幾個步驟:
- 在資料夾 A 有一個想轉檔的圖片 B
- 透過 terminal 定位 A 資料夾
- 輸入整串 cwebp 指令,內容包含 q 的品質、圖片 B 的名稱、想要轉成的圖片 C 名稱(還有其他變數,例如 resize 等等)。
於是我簡單 Google 了一下,發現 Keyboard Maestro 裡面有個功能是「對任何 Finder 選取的項目執行指令」,因此我就組合了下列指令:
- 在 Finder 選取我要轉檔的圖片
- Keyboard Maestro 會讀取該圖片的檔名,並且存成一個「LocalFileName」的變數。
- 我設定一個彈窗,問我自己「轉檔後的命名」,命名完後,會存成一個「webp_name」的變數。
- 此時,將「cwebp -q 100 %Variable%LocalFileName% -o %webp_name%.webp」這個字串,設置為系統剪貼版的內容。(等於把前面兩個存取的變數,一起用在這)
- 打開 terminal ,並輸入 cd 我的圖片資料夾 (快速定位的意思)
- 貼上系統剪貼版,並按下 return 執行。
上述全部整合在一起後,我就可以用超輕鬆的方式,對著我想轉檔的圖片按下一個指定的快捷鍵,然後輸入我想命名的名字,就可以瞬間完成轉檔了。
而下一步,只要再複製該檔案,然後透過之前在便利商店沒賣什麼東西?這篇電子報裡面推薦過的 uPic ,就可以一鍵把圖片上傳到我自己的 AWS S3 倉庫裡面,變成本地筆記或部落格都能用的圖片。
推薦文章
這次想推薦的文章是也許有不少人看過的 Learn In Public ,這篇文章認為, Learn in public (或許可翻為公開學習、當眾學習?)是件非常好的事,假設自己在學某個東西,那就嘗試「make」那些你希望你在學的時候可以發現的東西。
這件事最終受益最大的會是自己,無論是製作影片、podcast、寫部落格、寫電子報、或畫畫,或單純向其他人提問以及回答問題,當自己公開進行這些事情,一方面能讓自己整理自己學到的東西以及不會的東西,另一方面也能接觸到懂更多的人,讓他們幫助你,而這會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最終在某些事物上會有人來問你,找你尋求想法,而你仍能持續在其他事物上保持 "beginner's mind" ,展開新一輪的學習循環。
我會想推薦這篇是因為,我在這次重構部落格的一開始,就連續好幾天在 Twitter 上面說,我正在進行一個搬離 Wordpress 的計畫,我每天學到什麼事情,我接下來打算做什麼事情,我還不懂什麼事。
透過這個過程,也有一些網友與我討論,甚至讓我提問,這讓我獲益不少,而且發現,原來這麼粗淺的新手心得文,大家也還蠻有興趣看的。
有了這次好經驗後,之後會嘗試更多的 Learn in public,請大家多多指教!
新東西分享
這幾個禮拜最喜歡的新東西,就是微軟開發的免費編輯器 Visual Studio Code (簡稱 VS Code)。
之前的我是有聽過這個軟體,但總覺得「code」與我無關,所以完全沒有意願要去嘗試跟理解。
但這次開始透過 zola 與 github 建立部落格後,就發現這軟體真的非常強大好用,它可以直接讓我編輯部落格本體的 html 檔案跟 css 檔案,也可以編輯部落格文章的 .md 檔案,並且編輯完成後可以直接把檔案「推」上 github 的倉庫。
我現在對於這些東西其實還是一知半解,但我已經覺得, VS Code + Github 也非常適合跟我一樣的程式麻瓜使用,來控管自己文字檔案的版本。
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說明就之後再來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