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表達慾

過去三個月,沒有什麼分享的慾望,所以幾乎沒有寫信、寫文章、寫社群貼文。在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我有注意到「自己表達慾下降」這件事,但也沒什麼心思去剖析為什麼。最近幾天持續在整理東西,整理幾個不同的電子信箱、整理自己使用 AI 的方式與 prompts、整理自己記錄在 Heptabase 裡的零散東西,整理著整理著,就稍微有多一點想表達的念頭與想法。

於是我回頭看了一下在今年上半年,我都在寫些什麼東西、表達什麼東西。看了看還真是有些尷尬,好不容易稍微重燃的表達慾又下降了一些。但我感覺這就像是熱身賽一樣,在結束一個賽季後,總需要一段時間的冷卻休息(渡假),然後再花上幾週的時間熱身找回感覺,接著進入狀態。

先隨意記錄一下這三個月中的那些雜七雜八的事好了!


雜記之一:不是⋯而是⋯/不是⋯只是⋯

有一陣子,我只要看到這樣的句型就會有種生理性的不適,有這種(或類似)句型的很多都有明顯的 ChatGPT 味,這當然不是說只要有這四個字就一定是 AI 寫的,他們大多具有某種隱隱的特徵,我原本想多記錄一些然後嘗試分析看看,但懶,就沒這樣做了。

我也曾經搜尋我寫過的文字裡,有多少「不是⋯而是⋯」,發現有一些,但好像又沒那麼有 AI 味,感覺是因為有 AI 味的那種句型裡,「不是」與「而是」背後接的通常是相對立的價值觀、概念或做法,這類句型試圖透過對比的張力來說服人(因為 prompt 大多是問句,所以回答的句型就會傾向說服?)

但我自己寫的不是而是裡面,大多好像都是某些我原本以為、或者我原本以為別人以為的事,當我發現我的認識、認知不正確時,我就會使用這樣的句型,對我自己來說比較偏向分享,而不是說服。例如下面幾句:

  • 準確來說,這邊指的 GPT 並不是 ChatGPT 的對話介面,而是各種 “Plus AI” 的生產力工具。
  • 在這些筆記與語句最後接的不是句號,而是冒號「:」
    這個冒號能促進未來的自己,延續某個時間節點記下的想法,進一步展開。也能促進與自己對話的對象(無論是自己或他人)更容易產生想法。
  • 假設我追求的不是「完全正確」,而是「方向大致正確」的資訊,o1 就非常適合。

相較之下,如果我改成這樣的句子,討人厭的氣味好像就有點冒出來了:

  • 這可不是 ChatGPT 的對話介面而已,而是一種更進階的 Plus AI 生產力工具。
  • 要引人注意,你該寫的不是句號,而是冒號「:」
  • 你不是一台追求完全正確的機器,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類,只要方向正確勝率足夠高就好。

所以其實關鍵不在於不是而是,而在於說服說教感


雜記之二:在 YouTube 留言中取得的被認同感

兩個多月前我重新下載了以前玩了一陣子的 Football Manager 2024 來玩,這是老牌的模擬經營足球遊戲,跟 FIFA 系列不同的是,我不用也不能自己操控球員,我只能買賣球員、設定戰術、臨場指揮,還有處理足球隊經營的所有大小事,像是訓練、開記者會、聘用教練、設定球探等等。我從大學時期就很喜歡這個系列,當時第一次玩的應該是 Football Manager 2010 吧,這十幾年間我大概兩三年才會買一次新的,然後就會花不少時間玩,這也是個精神時光屋類型的遊戲。

這次回鍋玩,我在 YouTube 上面隨意看一些介紹,結果看到超棒的頻道 The Deep Lying Playmaker,他每支影片短短的,就只講某個戰術概念或是某一兩個角色位置的搭配,影片節奏很固定,很容易理解。我看了幾支影片後就忍不住去自創我自己的戰術,然後就有更多收穫,遊戲玩起來也更滿足。

我看到他每支影片底下有一堆跟我一樣的人,很多人都說著類似的話「我玩了這遊戲十幾二十幾年,我第一次學到這樣的東西」「老兄你太偉大了,你該去當OO球隊的助理教練」,這些完全都是我想講的話,那幾天我還興奮的跟老婆分享我又學到什麼戰術概念 blabla。我覺得這種看到很多人跟自己有共感的感覺真的很好,或者説,看到有人把自己的心聲講出來的時候,會有一種非常滿足的感覺,這應該屬於被認同感?

關於 Football Manager 或者是遊戲對我的影響,我還有好多想分享的事,不過就此先打住。


雜記之三:看不順眼的事

前陣子看到一件很看不順眼的事(不是犯法或者是任何與我身邊的人事物有關的事),本來有很強烈的表達慾望想要分享這件事,但由於某些原因(可能是工作、身分或者是其他類似的東西),我限制自己不能分享。那麼為何不用影射、暗指的方式就好?我當時在某篇 journal 裡面跟自己激烈地自我對話,最後還是決定不影射或暗指。不過後來我發現,這樣子把完整的事與自己的心情記錄下來後,好像就有某種「已分享」的感覺了,或者說,我知道這件事總會有某個地方有留下紀錄,不會被遺忘,那也就足夠了!

先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