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tabase 完整功能介紹 - 以卡片和白板為基礎,最能讓你進入心流的視覺化學習軟體

PJ Wu 吳秉儒
heptabase-banner

這篇文章要來介紹的是,由台灣團隊開發的知識管理/學習軟體: Heptabase

在介紹前要先說明一下,我從 2023 年 9 月開始正式加入了 Heptabase 團隊,但這篇文仍會以一個用戶的角度去介紹 Heptabase 的各項基本功能以及簡單的心得,所以還是歡迎你參考看看!


Heptabase 是什麼?

我最早是在 2021 年 10 月左右,從星箭廣播得知 Heptabase 這個由台灣人新創團隊開發的全新生產力工具,當時它還叫做 Project-Meta ,但後來…這名字變成了大家知道的那個 Meta ,於是他們改名為 Heptabase。

一開始對 Heptabase 的理解和第一印象是很酷的「白板軟體」,可以在上面畫流程圖之類的,但沒有細看介紹,後來在 2022 年 1 月的時候傳出 Heptabase 獲得矽谷創投 Y Combinator 投資的消息,又讓我對 Hepta 產生興趣,接著又看到創辦人詹雨安(Alan Chan)在 YouTube 上面的介紹後,發現 Heptabase 好像比我想的更成熟、更讚,於是就申請了測試,也順利拿到了測試機會,並爽快付費(關於費用的資訊,詳見後續段落)。

經過一年多的使用, Heptabase 對我來說已經成為了當前市面上最符合我需求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無論是拿來做筆記、思考、或者是學習新知,它在「輸入、處理、輸出」這三個讓「資訊」成為「知識」的不同階段上,都表現得很好,而且越來越好。

靠著 Heptabase 的幫助,我也順利地建立了專屬於我自己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並且持續迭代中。

以下是面向 Heptabase 初學者的介紹文,若你第一次聽說 Heptabase ,或者是還沒用過想先瞭解看看,希望這篇介紹文可以帶給你一些幫助!


Heptabase 的核心元素 - Card & Whiteboard

首先來介紹 Heptabase 最核心的兩個元素:卡片以及白板

若你沒有接觸過任何類似的視覺化筆記軟體,或許你可以先把「卡片」跟「白板」想像為其他工具裡面比較常見的「頁面」(page)與「資料夾」(folder)。

只要稍微理解這兩個元素的搭配方式與用法,你就很容易可以建立對你有幫助的內容階層架構!

Card 

Card

功能豐富的卡片編輯器

卡片是 Heptabase 裡面最基礎的元素,在卡片裡你可以放入各種各樣的內容,例如單純的文字、三個層級的標題、Todo list、有序與無序列表、可以收合的 Toggle list、表格、程式碼、數學公式、還有圖片、影片、音訊檔案等等。

這些不同類型的內容,在卡片裡面都是一個一個「區塊」(blocks)。透過區塊的互相搭配,你可以在每張卡片都自由地放入你想要放的內容。

而且操作非常簡單,只要輸入一個 slash 反斜線 / ,就可以叫出這些選項,這時你也可以再打個關鍵字搜尋你想要的選項,例如輸入 im 就會自動跑出 image 可以插入圖片。

每張卡片都有標題與內文

每張卡片的第一行就是該卡片的「標題/卡片名稱」。可以被其他卡片以「超連結」的方式來連結與引用。例如下圖的範例,內文的藍色文字「數位的筆記軟體讓卡片筆記法的編碼系統更彈性好用」就是另一張卡片的名字,透過超連結,我可以很容易地在卡片裡面建立跟其他卡片之間的關係。

Card

Whiteboard 

Whiteboard

白板是 Heptabase 裡面收集、整理與使用卡片的主要地方,在 Heptabase 裡面:

  • 你可以建立無限個白板
  • 每個白板裡面都可以放置無限個「子白板」
  • 每個白板和子白板都可以放置無限個卡片與其他白板元件

我在介紹 Heptabase 給朋友時,都會將白板描述為「主題資料夾」,比方說我有一個大主題白板是「My Knowledge Base」,這是我最常進入的入口。而這個白板裡面,還有著我感興趣的諸多主題白板(子白板),例如「Productivity Tools」、「AI」、「Blockchain & Crypto」、「Business」、「Photography」等等。

在每個白板裡,我都會根據這個白板的主題,去放置相關的卡片。例如,在生產力工具的白板裡面,我會放各種我自己寫的生產力工具相關的介紹文字卡片,或者為我特別喜歡使用的生產力工具再開設獨立的子白板。而在 Blockchain 這個白板裡,我可能會放置各種重要的白皮書與技術文件 PDF ,然後在旁邊寫下我的筆記卡片。

不過,當這些東西慢慢累積起來,一定會開始變得混亂。為了讓每個白板內的東西都能根據使用者的偏好來安排與整理, Heptabase 也提供了非常多種不同的「白板元件」,來讓使用者靈活搭配使用,組合出自己心目中最舒服的白板。


Heptabase 的白板元件 - Text element, Media element, Mindmap, Section,

Text element

有的時候,在 Heptabase 裡面你臨時需要一個類似便條貼的東西來補充想法或者註解某張卡片,這時就很適合使用 Heptabase 的 Text element ,可以在任何白板裡面按下右鍵選擇 Text ,就會出現一個透明的輸入框框。這個框框不只是可以輸入文字而已。在經過多次迭代後,這樣的一個 Text 元素,可以放入各種內容,也可以改變底色。幾乎就跟卡片一樣,例如下圖:

Text element

那麼,卡片跟 Text 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多出這樣一個層級?

以我的理解來說,這兩個東西關鍵的差異在於:

  • Card 能夠在不同白板重複使用,因此可以被引用、可以被全局搜尋、可以標註 Tag
  • Text 只專屬於當前的白板,只可以在白板內搜尋

所以對我來說,假設有個概念我認為是未來有機會重複使用的,我就會使用卡片。

假設某個東西只是為了讓當前的白板更好理解,我不太希望未來一直搜尋到它,那我就會使用 Text 元素。舉例來說,我的一些複雜白板會需要用顏色去區分卡片的狀態或者重要性,但這些規則過一段時間可能就會忘記,所以我就會用 Text 元素把規則寫在這個白板的視覺起點,讓我每次進入白板後,都知道該怎麼使用這個白板。


Media Element

除了文字以外,你在白板中也可以隨意地放入圖片、影片與音訊元素。你可以直接把檔案從電腦中拖曳到 Heptabase 裡面,也可以透過複製貼上的方式完成。

而加進白板後的 media elements 也可以跟其他白板上的元素建立連線。

對我來說,我會把單純只希望在這個白板上面看到的東西,透過 media element 放到白板上,而不會把他們放到卡片裡面。這些東西可能會是一些圖片示意、參考的註記、截圖存檔等等。


Mindmap

Mindmap

在 2023 年推出的 Mindmap 功能,則是另一個完全可以跟卡片互補的白板元件。

目前在 Heptabase 裡面,心智圖的功能還不到完全版,但已經可以做到下列幾件事:

  • 有純文字節點或者是卡片節點可以選擇
  • 可以展開卡片節點,此時畫面上的排版會自動調整
  • 可以隨意拖曳節點到別的節點底下
  • 可以隨意拖曳畫面上的卡片到某個心智圖成為節點

這些功能裡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排版自動調整」以及「隨意拖曳更改架構」這兩點。因為他們共同創造出了完全無壓力的自由體驗,讓我可以很容易地「由下到上」,學習我完全不熟悉的領域的相關概念。

舉例來說,最近我在工作上要研究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沒有心智圖以前,我會透過卡片來記錄我在網路上看到的內容,並且再去整理他們。但透過心智圖這種樹狀圖的大綱架構,我可以很快地列出這個領域最重要的幾個重點,再來則是這幾個重點底下的子項目。

而當我看了其他內容,發現我先前整理的東西需要調整時,我不用再去編排卡片上的段落,我只要用拖曳的方式把某個節點拖到另一個節點底下,就完成了結構的調整。

在這個過程中,若我發現某則節點的重要內容不少,我也可以隨時把文字節點轉換成「卡片」,此時這張心智圖上的卡片節點,就成為了其他地方可以重複使用的內容。

而且心智圖式的大綱能更好地利用螢幕的空間。我較熟悉的大綱型軟體大多都是一個直式的列表,但是螢幕大部分的狀況下都是橫的,直式列表在橫式螢幕中比較沒有辦法完整運用螢幕空間,但放到白板裡的 Mindmap 則可以利用更多的螢幕空間,進而承載更多的資訊。

有了心智圖後,我覺得我在 Heptabase 裡面更能夠好好整理白板上的內容了,是我非常推薦的功能。


Section

Section

當你在 Heptabase 慢慢累積了一些白板與內容後,有的時候你會想把一小群的卡片放在一起組成一個群組。例如,我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裡面有探索、捕捉、發展、精煉、交流等五個階段,但他們彼此環環相扣,我希望把這五個階段的相關卡片都放在同一個白板上面,又想要能夠在視覺上有所區別,這時 Section 就是最適合我使用的白板元件。

你只要把想要組成 Section 的卡片們框選在一起,再點選右鍵選單,就可以直接以這些卡片的佔用範圍來建立一個 Section ,建立好以後,當你移動這個 Section ,裡面的卡片也都會跟著移動,而且你可以為 Section 命名,或者更換不同的底色。

那麼,白板跟 Section 同樣可以「涵蓋一些卡片」,這兩者有什麼不一樣呢?

對我來說,白板更重視的是邏輯上的階層關係,就跟資料夾一樣,放在某個白板裡的,就是「屬於」這個白板主題的卡片。

但 Section 重視的則比較偏向「視覺上」的關係,透過框框、顏色與連線等不同的視覺元素,可以在同一個白板裡面,建立數個不同的 Sections 分區,來一次處理多個群組之間的關係。

另外,Section 有個隱藏功能是,當你把白板 zoom-out 到比較小的比例時,可能會看不太清楚各個卡片的細節內容,但這時 Section 的標題會被放大,因此你即使到了一個複雜的、擁有大量卡片的白板,只要好好地區分 Section ,還是很容易可以快速掌握全局,進而找到你當前最想看的區域。


Heptabase 的視覺輔助 - Arrow, Connection, Color

Arrow and Connection

在 Heptabase 的白板裡面,除了可以放置內容的卡片與文字、可以將內容分組的 Section 與子白板之外,還有純粹的視覺輔助工具: Arrow(箭頭)、Connection(連線)與 Color(顏色)。

目前的箭頭有一般箭頭、粗體箭頭、無箭頭三種樣式,而連線也有曲線、直線、以及直角折線(elbow curve)三種。

另外,無論是卡片、白板、分區、連線等內容,全部都可以選擇不同的顏色(目前淺色模式跟深色模式都各有 8 種顏色)。

透過這幾項視覺元素,可以很輕鬆地建立白板上不同物件之間的關係。例如,我在 8 月初曾在 Twitter po 了一篇【我的 Heptabase use case 之一:求職】,當時我就是靠著一個白板,寫下我的履歷、過去經歷與能力、以及其他相關的內容,再搭配顏色與連線讓內容的重點更加突出。

Arrow and Connection

對我來說,這些視覺元素的重要性不亞於實體的內容,當我在內容之間加上一些顏色與連線時,我也同時再度檢視了一次內容與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這對我來說又是一次精煉自己白板的契機。


當你的卡片愈來愈多,這時你可能會發現有幾個狀況

  1. 你希望更快找到某些卡片
  2. 你希望可以用更精細的條件去篩選或分類卡片
  3. 你希望可以跳脫白板的分類方式去管理卡片

這時,以下三個功能都可以協助你更隨心所欲地整理以及查找自己的卡片。

Card Library 

Card Library

Card Library 是 Heptabase 裡面的卡片管理站,點進去後會看到一張一張的卡片依照時序並排在一起。

在 Card Library 的上方有一排篩選選單,在這裡依序有幾個不同的選項:

  1. All Cards:看到所有卡片
  2. Uncategorized :所有不屬於任何白板、沒有 tag 的孤立卡片。
  3. PDF:所有 PDF 卡片
  4. Tags:可以依照 Tags 去篩選卡片
  5. Whiteboards:可以篩選特定白板內的卡片
  6. Custom:可以自訂篩選過濾器,根據標籤、白板、關鍵字去自訂過濾器,並把這個過濾器儲存起來。

在篩選出想要的卡片後,也可以直接在 Card Library 框選想要的卡片,然後就會出現一個選單,這時可以選擇一次把這些卡片:

  • 開啟在一個新的 tab 查看寫作
  • 輸出為 markdown 檔案
  • 加上某個 tag 標籤
  • 放到某個白板裡
  • 刪除

從上述功能可以看出, Card Library 有點類似一個卡片中轉站,可以快速找出你想要的某個條件下的「一堆」卡片,然後再用你想要的方式去管理、整理這一堆卡片。

另外,Card Library 上方有個小小的掃把按鈕,他可以為你刪除卡片庫中完全空白、也不屬於任何白板的卡片。這是我覺得很貼心實用的小功能,也可以更降低創立卡片時的阻力,因為暫時空白,也沒差。


Tag

Tag

除了用 Card Library 來管理篩選卡片以外,Heptabase 也提供了為卡片上 tag 標籤的功能,而且每個 tag 都可以設定自己對應的 properties(屬性)。

舉例來說,上圖是來自 Heptabase 官方範例的 Tag 圖,這個標籤是「hci learning」(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所以只要任何卡片有被貼上這個標籤,就會出現在這個畫面裡。

但針對這個標籤還可以設定各種不同的屬性,例如單選、多選、checkbox、純文字、數字、日期、網址等等。所以一張有著 HCI 標籤的卡片,就可以標註他的資料來源是哪、子分類是什麼、是否重要、得到什麼 insight 。

透過這個 tag-properties 的對應,可以為每張卡片都增加更多的 metadata ,此時就可以再更進一步地篩選、或者切換成看板視圖(kanban view)。

Tag - Kanban view

Tag-Kanban

當你有了一個 tag ,並且裡面有著某些單選屬性時,就可以切換成看板模式。以上圖來說,就是把「product idea development」這個 tag 裡面的「Idea Development Status」屬性作為看版的篩選要件,此時裡面不同的狀態如 New, Thinking, Desigend, Shipped, Archive 等就可以轉換成看板模式。

我自己最常使用看板模式的情境是有明顯工作流的卡片們,例如我有 articles 這個標籤,裡面有個 status 屬性,我就會區分「Inbox、Working、Paused、Done」等不同的狀態,此時用看板視圖就可以很方便地看出哪些卡片處於哪個狀態、我接著該處理哪些卡片。

在有了 Kanban view 以後的 Heptabase ,等於有了一部分的專案管理能力,雖然還沒有專業的軟體那麼全面,但若要拿來管理一些自己不同卡片的處理狀況,已經很夠用了。


Search

前面提到的 Card Library 以及 Tag ,比較像是你知道你有某一群卡片放在某個抽屜裡,因此你可以很快地找到那個抽屜,打開它,取出卡片。

但很多時候,你可能根本不記得「自己有沒有某張卡片」或者「自己的卡片放在哪裡」,此時會用到的就是 Heptabase 的搜尋功能。

目前在 Heptabase 裡面最常用到的兩種搜尋方式分別是:

  1. 全局搜尋(Cmd/Ctrl + O)
  2. 白板內搜尋(Cmd/Ctrl + P)

這兩種用法各有對應的場景,我幾乎天天都會使用到。

全局搜尋

全局搜尋在 Heptabase 的任何畫面中都可以使用,開啟搜尋後就會出現一個小框框,此時輸入要搜尋的字串,就會跑出對應的內容。而點開後,就可以馬上編輯這個卡片,或者進入某個白板、tag 裡面。

我通常在下列兩個情境使用這個功能:

  • 我想要找某個我有印象,但不清楚放在哪裡的卡片
  • 我要快速跳轉進入某個白板或 tag 裡面。

白板內搜尋

第二種的白板內搜尋我更常使用,透過這種方式搜尋,只會搜尋「當前所在的白板」,而在搜到後點下去,畫面就會自動跳轉到這個卡片或白板元件上面。

我通常在下列兩個情境使用這個功能:

  • 我剛進入某個有點複雜的白板,想要馬上找到某張我知道在這個白板的卡片
  • 我在白板裡面迷失了,要快速跳轉回到某個位置

在使用 Heptabase 一段時間以後, Cmd + O 跟 Cmd + P 幾乎變成反射性的動作,能夠快速找到自己想找的卡片,體驗真的非常好!


Heptabase 的收集箱: Journal & Mobile App

Journal

heptabase-journal

在 Heptabase 裡面,有一個專門為了「快速無壓紀錄」而設置的獨立空間 Journal ,只要點選左側邊欄的第一個按鈕,就可以進入這個「以日期為主體」的內容存放空間,透過上面的導覽列和日曆可以跳轉到想要的日期。

每一天的開始,就是一則空白的輸入區塊,在這邊可以快速記下靈感與想法文字,這些內容就會存放在這一天的這則 journal 裡面,但這些文字還不會成為「卡片」,他們更像是某個便條紙、日記本、收集箱之類的存在,獨立於自己的卡片與白板工作區,但若有需要,隨時可以將 journal 裡的文字轉為卡片。

第一種方式是透過 block menu 轉換,只要將想要轉換的文字都框選起來,再點選左邊那個小小的「block 符號」,並選擇「Turn into new card」,就可以將這段文字轉換成卡片。第一段的文字內容則會成為該卡片的標題。

而原先的文字在 Journal 上面則會變成一個「連到新卡片」的超連結。

turn-into-card

第二種方式是把內容區塊拖曳到白板裡。在任何白板可以從右上角打開 Journal ,此時可以直接把想要的文字區塊拖曳到白板,就會直接把這些文字轉換成卡片,第一段的文字也會成為該卡片的標題。

而原先的文字在 Journal 上面也會變成一個「連到新卡片」的超連結。

drag-to-whiteboards

這兩種讓「零散文字」轉換為「卡片」的操作,讓 Journal 成為 Heptabase 裡面很適合記下靈感與想法的第一站。

但我覺得 Heptabase 裡面 Journal 最實用的地方,是直接按照日期,做成一個 Journal 日曆。

關於這部分的實作經驗,可以參考 Heptabase 社群中的 Chase 的這篇文章:

Heptabase 的 Journal 使用方法,掌握週回顧與月回顧

對我來說,把 journal 一個一個放到白板上的最大好處是:我可以很快地回顧過去幾天、幾個禮拜我紀錄的內容。這是我過往使用其他有 journal 的工具時完全無法有的體驗。當我發現我可以一目瞭然看到過往的紀錄時,我就不再需要很謹慎小心地去整理或編輯 metadata,而是可以更專注於記錄與拆解。

所以我非常推薦大家也可以在 journal 裡面記下自己每天的各種想法與發現,然後把他們放到白板上,這是我使用頻率最高的 Heptabase 功能。


Mobile App

從 2023 年 9 月以來,Heptabase 的 mobile app 經歷了幾次更新,已經越來越成熟實用。

打開 app 後可以在畫面中選擇 Card Library, Whiteboard, Tag ,點進去以後就可以看到所屬的卡片,並且點開編輯他們,概念上就類似在電腦或網頁版使用一樣。

同時,下方的 Tab 則還有 Journal、搜尋、新增卡片三個按鈕,可以快速查看與紀錄 journal 想法、查找卡片、以及新增卡片。

目前我覺得 Heptabase 手機版本提供的是「在移動時可以快速紀錄」與「查找並編輯過往的卡片」這兩個能力,這對於出門在外臨時有想法想記錄、突然想看一下自己某個卡片研究的東西等場景,都非常實用。

我最期待的是未來可以直接在手機閱讀與畫線,這樣體驗一定超讚!


在 Heptabase 裡閱讀、畫線與註記: PDF & Highlight

PDF & Highlight

說到閱讀與畫線,Heptabase 裡面也有堪稱完整的 PDF 閱讀、畫線與註記體驗。

目前針對 PDF 提供了兩種畫線模式,一種是對文字畫線,一種是直接選擇一個區域的「截圖畫線」,兩者畫線後都會產生一則 highlight ,此時可以更改這個 highlight 的顏色、可以在 highlight 上面寫筆記註解,可以把 highlight 元件丟到白板上面跟卡片連結、也可以把 highlight 嵌入到卡片裡面。

除了 PDF 的 highlight 以外, Heptabase 目前也支援 Readwise 這個產品的串接。只要設定好 Readwise 的連線,之後在上面產生的所有 highlights 都會同步到 Heptabase 裡面,可以讓你跟既有的白板與卡片去建立關聯。


Heptabase 的多平台與 Web 版本

目前 Heptabase 提供了多平台的版本,包含 MacOS, Windows, Linux 等三個不同桌面版作業系統,iOS 與 Android 兩個行動作業系統,以及無論哪個作業系統都可以使用的 Web 版本。

你可以在 Heptabase 的 download 頁面下載最新版本的 Heptabase 。

你也可以點選官網右上角的 Log in,或者是直接輸入https://app.heptabase.com 來使用體驗跟電腦版幾乎完全一致的 Web 版本。

對我來說,我更常使用 Mac 版本,因為快捷鍵不容易與瀏覽器衝突。但在下列特定的使用場景中,我認為 Web 版本更有優勢:

  1. 當我希望多開 Heptabase 時,只需一個瀏覽器就可以開啟多個 Heptabase。這對於某些特定情境很有幫助,例如開啟小視窗快速紀錄、並列視窗進行對照等。

  2. 當我希望使用瀏覽器的插件時,Web 版本也很適合搭配使用。

  3. 在某些無法下載單機軟體的場合,例如圖書館或辦公室的公用電腦,這時也適合搭配 Web 版本使用(但用完要記得登出)


Heptabase 的同步機制與離線使用

同步機制

在上述提到的所有平台使用 Heptabase 時,只要開啟「Sync」同步,就可以享受幾乎實時同步的編輯體驗,例如,同時開啟 Web 版與 Mac 版與手機版,在 Journal 打下幾個字,大約零點幾秒後,這些字也會出現在其他對應的版本裡面。

不僅是純文字,圖片、影片或檔案也一樣,能很快地就完成同步,所以完全可以拿 Heptabase 當做簡單的「跨裝置傳資料」工具。

不過,有同步功能之後最擔心的就是「版本衝突」的問題。舉例來說,原先在 Web 版本編輯一張卡片,此時打開 Mobile 版本進入這張卡片,但 Mobile 版本還沒完全同步雲端的版本,就編輯了新的內容。此時因為 Mobile 版本的時間戳更新,就會反過來覆蓋掉 Web 版本的內容。

針對偶爾可能出現的這種狀況, Heptbase 目前的處理機制是「版本紀錄」(version history)的功能,點開每張卡片或 Journal 日誌的選單,都可以看到這個頁面,進入後就會看到不同裝置與不同時間的編輯紀錄。

歡迎看這篇 wiki 教學的說明:How does version history work in Heptabase?

離線使用

除了完全同步使用 Heptabase 之外,Heptabase 也允許你「離線使用」或「停用同步」。在使用電腦版 Heptabase 時,相關的資料也會存在電腦裡面,因此即使突然之間離線了,仍然能夠正常、順暢地使用 Heptabase 。當連線回復時,則會再與雲端同步資料的最新狀態。

另一方面,有些人則是希望自己的資料從頭到尾都不要同步到雲端,因為可能公司的資安規範有要求,或者是自己有很隱私機密的資料,此時只要在設定裡面取消同步,Heptabase 就會完全刪除雲端的資料,接下來所有的使用都會變成一個純單機版軟體。

不過,這樣的做法僅限於在一台裝置上使用,目前 Heptabase 並不提供「單一帳號的多裝置離線使用」。


Heptabase 的備份、導出與永續性

前面提到的同步,是會在雲端持續產生最新版本的資料,但 Heptabase 也提供了完整的「單機備份」功能。每次當你關閉 Heptabase 時,系統就會自動產生一個壓縮檔,裡面有一個涵蓋整個 Heptabase 資料庫的 .json 檔案,因此若想要復原到某個版本,也可以直接用備份檔案復原。

不過隨著資料越來越多,備份檔案也會變大,因此我大概每兩個禮拜左右就會清理一次我的備份資料夾。

除了備份以外, Heptabase 也提供了完整的手動資料導出功能。在設定裡面點選 Export Now,就會產出一個壓縮檔案,裡面會將所有卡片、心智圖與白板都以 markdown 格式導出,並且附帶相關的圖片、影片與 PDF 檔案。

對我來說, Heptabase 的自動備份以及手動導出,都是一種「安心保險」,能夠讓我更放心地在裡面累積資料。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更大的風險是「公司倒閉,產品收攤」,對於這個風險, Heptabase 在官方 wiki 也有對應的說明,重點有兩個:

  1. 目前 Heptabase 的營運狀況穩定,現金充裕,因此短期內沒有任何營運上的風險。
  2. 即使最糟狀況下 Heptabase 公司關閉了,團隊也會開源 Heptabase 程式碼,讓用戶可以繼續使用。

Heptabase 的定價

在 2023 年 8 月 31 日上線 1.0 版本以後, Heptabase 的定價分成兩種:

  1. 年訂閱,每年付費一次,一次繳納 $107.88 美元,換算每個月的費用是 $8.99 美元
  2. 月訂閱,每月付費一次,每個月的費用是 $11.99 美元。

無論是要採取哪種付費方案,在註冊新帳號時,都可以享有七天的免費試用。這個試用必須要填入信用卡號,填入後不會馬上扣款,但七天試用期過了就會根據你選擇的方案扣款。

我自己在功能還蠻陽春的一年多前就付費訂閱,當時就已經覺得很划算,現在的 Heptabase 功能更全面,使用體驗也更好,已經成為我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以及知識管理流程的核心,我覺得它帶給我的收益遠超過每個月我為它支付的費用。

所以非常推薦大家訂閱試用看看!

官網七天免費試用連結: https://get.heptabase.com/pinchlime


小結:Heptabase 的核心價值是串接不同功能的工作流

由於篇幅的關係,這篇文章只能簡單介紹目前 Heptabase 已經有的幾個主要功能,但對我來說, Heptabase 的核心價值在於,將這些功能流暢地搭配與串接起來的工作流,例如每天在 Journal 記了某個想法,然後在週末倒到白板裡面,建立成 mindmap 與卡片。又或者是在 Heptabase 裡面讀一篇新的 PDF ,然後把裡面萃取出來的知識概念加到某個自己既有的白板,再記下自己的想法。

Heptabase 提供了各種不同的能力(capabilities),隨著越來越熟悉這個軟體,就能夠把這些能力組合起來,而產生新的組合能力,並且透過這些能力來達成更多的目標。

無論是學習、研究、規劃、整理資訊、記下自己的靈感,我發現在 Heptabase 裡面做這些事情都很順暢,很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也很容易產生「自己又完成了某些事」的成就感。

另外,隨著卡片持續累積,再透過固定的視覺位置加強記憶後,也會有種「安心感」,知道自己累積的想法跟知識就在那個位置,很容易找到,也很容易被連結。

這是我使用過許多筆記工具、寫作工具以來,都少有的體驗,但在用了 Heptabase 之後,我一直感覺到自己有種被「賦能」的感覺,因為使用它,而產生了更多的可能性與收穫。

這篇文章只是一個起點,之後還會再介紹更多我覺得 Heptabase 獨到的特色與不同功能搭配的工作流,在那之前,你也可以參考看看官方 wiki 的各種詳細介紹,目前官方 Wiki 的每篇文章都有中文版本,裡面有許多文章是不需要使用 Heptabase 也受用的內容,非常推薦。

如果你有任何關於 Heptabase 的問題想詢問,可以直接寄信到 support@heptabase.com ,或者透過 in-app support system 提問,我們非常樂意提供協助!

我很期待讀完這篇初步介紹文的你,也能體驗看看 Heptabase ,並且從中取得收穫,感受到它的價值!


備註:本文初稿完成於 2022.02.27,後續更新紀錄如下:
- 2023.10.22 更新了 media element 的段落。
- 2023.09.30 大翻修,幾乎算是一篇全新的文章了。
- 2022.07.03 更新:重新翻修了一次本文,將比較舊的資訊刪除,重新調整了一些內容,
  新增了許多圖,也新增了 v0.161.0 版本更新的 Journal 功能介紹。
- 2022.06.21 更新:部分資訊根據目前 v0.160.0 版本的內容重新微調編輯一次。

#Heptabase   #Learning


Last modified on 


If you have anything you want to discuss,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at pj@pinchl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