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化與去結構化的筆記工具優劣

PJ Wu 吳秉儒

這是從雙向鏈接的一點思考這篇文章延伸的一些想法。

一開始會棄 Obsidian 朝向 Workflowy 跟 Logseq 是因為,我在 Obsidian 裡面實踐 MOC 的形式是 top-down 的方式,但那讓內容太難增生,每次產生想法都在想這個該放哪,久而久之就壓力很大,覺得無法順利進行。

後來到 Workflowy 及 Logseq 後的確感到了無壓力的輸入體驗,但累積久了卻發現 Logseq 讓我無法全心投入(見我為何無法全心投入 Logseq ),現在想起來可能是因為 Logseq 提倡的「去結構化」,也就是沒有資料夾,單純倚賴連結的架構。

在讀了發現問題思考法後,察覺到「分」跟「連」的意義,覺得 Logseq 這類工具擅長連,但不擅長分。

開始接觸 Dendron 後,被他們對於層級化架構的理念吸引,開始覺得有結構還是很好的一件事。

隱約感覺,還是必須先有結構,再來產生去結構化的好處,有點像是我在打這串 thoughts 時,串連的這幾個東西,都因為有明確的層級,所以我反而更好聯想,能讓他們串在一起。

#PKM Thoughts   #Hierarchy


Last modified on 


If you have anything you want to discuss,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at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