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我為什麼還是想寫電子報?」這篇裡面提到的,對我來說,要持續更新電子報這件事,因為是件持續性的事情,且不容易辦到,所以心理門檻很高,久而久之就容易擺爛放棄,但我又不想放棄。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我思考了一些不同的作法,想來想去,勢必得要更動每一期的內容結構才行。
過往的內容結構是:
-
當期的主題短文
-
我的某個 workflow 介紹
-
好文推薦分享
-
新工具新服務分享
其中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最花時間與力氣。三跟四則還好。所以如果要調整結構,那麼應該要保留三跟四就好,一跟二就得要放棄。
順著這個思路我又在想,如果我每篇電子報就只是分享幾篇文章連結或工具的連結,會不會有點廢?
是有點,但如果滿足下列條件,好像就會比較不廢一點:
-
在分享文章的同時,也分享我的「閱讀動機」
-
在分享工具的同時,也分享我的「嘗試動機」
我感覺這好像是我在看大部分內容聚合型的電子報時,比較少看到的。以我自己來說,先前分享文章時,可能比較著重在推薦「這篇文章為何好看」,但不會特別去說明「我為何會想看」。
但在資訊過載的現在,我覺得多分享一些動機也是很不錯的事,可以讓接收者更迅速地判斷是否自己也要進一步處理這個資訊。
以我自己來說,如果別人在分享文章時帶有閱讀的動機,我又恰好有類似的閱讀動機,可能就會更願意點進去看。
同樣的,假設某個人因為使用某個工具不順,因此找到了一個新工具,然後分享出來,倘若他能把前面的「不順」描述出來,而我也恰好能共鳴這個「不順」,那也會讓我更願意嘗試那個工具看看。
而除了調整形式這個方式以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好像可以藉由寫電子報這個任務,更勤奮地整理我閱讀後的紀錄。
在開始使用 Readwise Reader 後,我的閱讀量更大了,也記下了更多的想法,這對我來說是很享受的事。不過,我還沒有花太多時間處理的,是「整理」我閱讀後產生的新想法們,讓他們跟我既有的筆記與想法互動。而我好像可以透過寫電子報,讓這件事也變成是生產流水線的一部分。
換句話說,讓寫電子報變成是為自己服務:
-
透過寫電子報,我可以更頻繁地更新我的閱讀紀錄與想法
-
透過寫電子報,我也能夠檢視我閱讀不同內容、嘗試不同工具的動機
思考到這邊以後,我覺得我寫電子報的內在動機好像充電完畢,可以開始執行看看了!
If you have anything you want to discuss,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at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