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天氣很不錯,有太陽。出門買早餐時一抬頭看到陽光就打了一個噴嚏,這大概是我人生不知道第幾百次還幾千次這樣了,只要一出門看到太陽,就會打噴嚏,有時還會連打兩個三個。
我知道這是一種遺傳來的「症狀」,因為我爸也有,但我不清楚這個症狀到底叫什麼、原因是什麼、有沒有什麼更糟糕的壞處(我猜應該沒有,所以我才會都不知道)。但在那個需要等 65 秒紅綠燈的路口,無聊的我拿出手機搜尋「看到太陽打噴嚏」,得到了「光敏性噴嚏反射」這個詞,發現有這個狀況的人佔比還不少。
就在搜尋到查看內容之間的這幾秒內我想到,假設我搜尋了看到某些介紹,我真的可以信任這個內容嗎?會不會這其實是 AI 掰出來的介紹然後被人放到內容網站裡?應該還不會吧,但現在不會,會不會再過個五年十年就更需要擔心這樣的問題?在面對我純然無知的領域時,何時可以相信,何時該保持懷疑?是不是因為這個「光敏性噴嚏反射」看起來有模有樣我就相信?假設搜尋出來的結果叫做「太陽噴嚏狂暴症」,我會不會就覺得是有人在惡搞?那是不是只要符合「有模有樣」的形式就會通過我的審查?
是的話就沒救了,因為 AI 最擅長產出有模有樣的文字。
還沒有想完這個問題我就進入了便利商店,注意力被三明治吸引走,就不繼續想了。
中午吃飯前打開手機,看到曼尼在分享一篇讀者來信,這個讀者回饋說他新寄出的一篇長文《分析川普的解放日談判策略》看起來不自在,有 AI 感。我在收到這封信的時候也有一點點這樣的感覺,所以沒有看完這封信。但在曼尼 po 文後我又回去信箱重看了一遍,試圖再釐清我當時的「感覺」到底是什麼。
邊配著午飯邊看,曼尼的文字品質很好,我感覺到的 AI 感並不是那種拙劣的「首先,其次,總的來說」等級,也不是讓我感到完全沒有思想和人味的東西。或許應該說他跟先前曼尼寫的東西比較不像,加上曼尼有大方說明這篇有跟 AI 一起協作,所以那種「好像有點不像」的感覺會一直在閱讀過程中勾起注意力,很像是遊戲主線進行到一半的支線任務一樣,比起理解困難的關稅議題和談判策略,「嘗試找出哪邊有 AI 痕跡」這件事感覺更簡單,像是幫村民 NPC 送信並找回五隻雞這種任務一樣簡單,簡單就會認真去做,所以就真的感覺到「好像有點 AI 感」。
但我同時也在想,假設這樣的內容是開成一個三小時的工作坊,配上十幾張投影片一個一個講談判策略和應用,還會有 AI 感嗎?似乎完全不會,即使有,也會覺得協作的很棒。所以也許是內容形式或資訊密度的問題?
就在邊讀邊想這些問題時,我一直在把我午餐健康餐盒裡的秀珍菇挑掉。我非常討厭菇類,什麼菇我都不吃,但我很常訂健康餐盒的外送,我也知道很多健康餐盒裡面都會放菇類,所以我一定會備註「請不要放菇類,謝謝」。但今天的餐盒還是有放,而且是那種跟其他菜一起炒的秀珍菇,因為都炒在一起,炒很細,所以就要一個一個把他們挑掉。如果是一大片的香菇或者一整捆的金針菇都還好處理,但很碎的秀珍菇(或者他根本不是秀珍菇?)就是很難處理,需要佔用我的注意力,不然就會不小心吃到。
這時我突然發現,太陽噴嚏、AI 文字、秀珍菇這幾件事,背後關注的都是同一件事:我不想要額外消耗注意力:
- 光敏性噴嚏反射這件事上,我擔心的是未來可能要額外消耗的注意力,但還沒發生,所以不是很重要
- AI 寫文這件事上,我的大腦會不由自主地去 judge 「這個地方真的是這樣嗎?會不會有幻覺?有驗證過嗎?」所以就會更容易覺得累。
- 秀珍菇這件事上,我就是不想吃到菇,所以得要在看文章思考的時候分心去把菇挑掉。
我感覺這三件事裡面,一跟二未來肯定都會有解方,三反而最困難,除非菇類完全滅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