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歲

今天是 35 歲生日,想趁這機會來記錄一下這幾年的自己。

30 到 35 歲的這五年經歷了好多事,在疫情中寫完拖了幾年的碩論順利畢業,認識老婆、交往並結婚,並且在幾次轉換跑道後,找到非常熱愛的工作與公司,讓「擅長」與「喜歡」的交集愈來愈大。

除了這些看起來比較屬於人生主軸的事情外,這幾年還堆疊了很多小但重要的事。例如重拾攝影興趣,例如有了自己的網站並且能持續產出內容,例如開始重視身體的信號與生活的品質,還有許多其他。

我一直都很喜歡看別人分享那種「我 x 歲為止的人生學到的 y 件事」這類的文,雖然很多都很去脈絡、過度簡化與雞湯,但這種文字總讓我感覺這個人有在嘗試記錄人生中重要的事情與意義,我喜歡這樣。

因此我前幾天就一直在想,若看向過去,走過 30s 一半的 35 歲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我在目前為止的人生經歷裡學到了什麼?若看向未來,就拿 35 到 40 歲這五年來看好了,我想要變成怎樣的人?想要做到哪些事?


想著這些開放式問題時,心中都隱約有些模糊的答案,但看不清楚具體的模樣,這時我想到,好像可以從「我的 end game 是什麼?」這個角度來串起這些模糊的答案。若我理解沒錯,這代表著某種人生的終極追求或目標,假設稍微更了解或更確定這件事,就應該可以回答一些關於目前為止到未來的人生相關的問題。

我以前對這個詞不太熟,應該是聽 Manny 和 Angela 在 podcast 裡面聊過誰誰誰(或他們自己)的 end game 是什麼,才有些印象,當時只覺得我好像也沒有 end game 這種東西,因為一直以來的人生都沒有什麼很遠大的目標或志向,偏向是認真地得過且過。但前幾天的某個晚上洗澡時,我突然想到我的 end game 是什麼了,應該可以說是「更滿意自己」。

這個「更滿意自己」,不完全等同於「讓自己更幸福/更有錢/有更高的成就/更了解自己」這些目標,我想它更著重於「持續找到更好的標準,然後盡量努力接近那個標準」。它也不完全等同於「讓自己變得更好」,因為有的時候就是會有各種不可控制的因素,讓自己沒辦法達到那個更好,這時若我真的清楚這些是我無法控制的事,而我也有盡力去達標了,我還是能夠滿意這樣的自己。

我覺得這個「更滿意自己」也是個具有彈性的目標,即使到了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考量當下的年齡狀態,一定也會調整所謂「更好」的標準,因此很適合作為 end game ,既有一點追求,也不會太逼迫自己。(假設目標是讓自己更有錢,可能會一輩子都顧著存錢不想花錢;假設是讓自己體能達到巔峰,也一定會遇到年歲增長後的下滑。)

回想過去五年,我每年生日時都會稍微回顧一下過去一年的自己,好像都會有種「比過去更滿意」的感覺,原來這早就成為了我潛意識裡評價的標準。這次把這件事情想清楚後,好像也可以有更多面向來檢視與評估怎樣是「更好、更滿意」、我做了什麼,以及我還可以做什麼。這些就留給接下來五年去摸索吧!

最後來學習 Sunny & Eric 列一下我相信的事的列表,或者說是我目前為止的價值觀與處世原則。這裡面有好多都是這五年才學到或體悟到的,因此我相信再過個五年肯定又會有更多可以分享了。

  1. 好奇心是神聖的、珍貴的
  2. 認真不會輸
  3. 想到什麼,在意什麼,有任何感受,先寫下來就對了
  4. 識別認知上的落差就容易化解衝突
  5. 荒謬的背後可能有著某個理所當然,如果感覺到荒謬,就找出那個理所當然是什麼
  6. 主動接觸資訊,主動 mute 雜訊,細心呵護自己的注意力
  7. 明確的定義與舉例能夠促進有意義的討論
  8. 談判時專注於利益,而非立場
  9. 通常不假設別人是惡意的,但若識別出真正的惡意,就要離得越遠越好
  10. 若思考過而相信一個人,就完全信任他;若思考過而不相信一個人,就離得越遠越好
  11. 能同時抱持堅信又能推翻自己堅信的人,都是狠角色
  12. 除了觀察人們說了什麼,觀察那些應該說但沒說的話更能推敲出他們的動機與潛藏的台詞
  13. 遠離那些不喜歡你的人,找到那些喜歡你的人
  14. Burnout 的核心原因在於出現了難以解決或難以理解的人或事,若要解決就要對症下藥
  15. 儲蓄,然後投入被動投資
  16. 錢花在那些讓自己會一直想,想到就開心的事物上
  17. 只要方向正確,步伐小一點也沒關係

35-years-old

圖是老婆用 ChatGPT 畫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