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好跟同事聊到這個議題,簡單記錄一下我的理解與想法。
歲入部分
為何會有稅收超徵,原因是政府在編列「歲入」預算時的預測失準,原先預計可能整年各項收入會收到 X ,結果最後收了 X + n ,這個 n 目前被命名為「超徵」。
那麼為何會預測失準?
- 可能是真的不知道該年度會收到這麼多
- 可能是「不敢或不想照著真實預測的內容編列」,也就是說,即使預測會收入 X + n ,但還是只編列 X 的歲入。
真實狀況也許介於兩者之間,就是原先預估可能可以比過往多收一點,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還是不要把這些可能多出來的部分編進去好了。
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是預算編了某個值後,它就會成為未來年度的基準值,很難降下來。這個很難降的原因是政治性的,假設今年編了 X + n ,結果明年預測整年景氣後覺得不理想,只編回 X 的收入預算,此時就會受到立法委員與媒體質疑,為何政府收入能力下降了?
第二個原因,是歲入預算如果照著預測編得高了,但卻沒有真的收滿這個 X + n 的收入,那麼則會被審計部認為是「預算執行率過低」,意思就是這些負責收錢的部門「辦事不力」。而立法委員也會針對審計部的報告去電這些「辦事不力」的機關。
第三個原因,是編太低卻收很多,通常沒什麼問題,大家會以一種常識型的心態看待這件事,覺得是「收到原本沒想到的錢」,是賺到。
從這三個角度來看,依照預測編高歲入預算,對公務機關來說幾乎是沒什麼誘因的事,而照過往的經驗編列,則是沒什麼損害的事。
歲出部分
另外除了歲入本身的狀況,還有「歲出」的預算。通常歲入歲出這兩個數字不會相差太大,這會造成的結果是,硬是基於對收入的樂觀期待,把支出的預算也拉高,例如預計會多收 2,000 億,就把支出的預算也拉高 2,000 億,那麼這種狀況下可能會遇到更多問題。
假設這筆多出來的錢要用在特定用途上,就會提早面臨本次用錢方式的爭議,大家開始吵著討論這幾千億要花在哪裡。而且到時候是基於一個「未必收得到錢」的樂觀想像,卻要去編列「幾乎一定花得掉」的支出,怎麼想問題都很大。
而倘若多出來的預算是要雨露均霑分給不同的部會與不同的計畫,此時他們未必有能力把預算「有意義地」花完,而且預算「只能升不能降」的狀況在歲出預算更明顯,有爭取到預算的部會為了牢牢掌握這筆錢,就會把錢盡量花光,避免來年被審計部認為預算執行率過低、被立法委員認為「你們根本就不需要這筆錢嘛,刪掉刪掉」。而來年就會拿著前一年的紀錄,希望能夠繼續編列這樣額度的預算。
不管從歲入還是歲出的角度來看,最保險、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大致上跟著通膨,在去年的基礎上多個幾 % ,這樣最省事、最安全,至於如果真的多收到錢了,那也不過就是再討論一下怎麼花這筆錢就好。
但我覺得裡面更根本性的問題是,沒有任何機制去鼓勵、去獎勵能夠精準因應變化的人,整個體系環環相扣,要改動什麼都太難了。甚至這個議題在理解上就困難到不行,離一般人的生活經驗與接觸的數字額度都差距太遠,因此不太在意,而代表民意的立法委員當然也就沒有誘因去改變制度。
備註:
- 我也不知道有什麼解方。
- 如果本文內容哪邊有誤還請跟我說,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