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想嘗試看看 Linear 作為個人專案管理的工具?

P.J. Wu 吳秉儒

今天在 Twitter 上面看到有人推薦 Linear ,我以前也看過有人分享與推薦,但一直沒有去看看他「到底是什麼」。

今天好奇心充足,就點開來瞧瞧,看了第一眼的理解是為了軟體開發團隊打造的協作工具,可以提 issues,進行 sprints,規劃產品的 roadmaps 。

在官網上還有許多功能與特色,但我突然間被打動的是,好像可以拿來作為我的「個人專案管理工具」?

在團隊上,我們使用的是 Clickup 作為團隊的專案協作工具,目前運作起來沒什麼問題。

在個人工作向的任務管理上,我這禮拜開始使用 Todoist ,覺得蠻順暢的,很不錯。

不過一直以來好像沒有花很多力氣在「個人專案管理」上面,無論是學習東西、長期性的累積,常常都是比較隨機性地進行,某個時段對某件事比較有熱情,就會投注大量時間與專注力,但熱情一旦消逝或移轉,也會離開得很快。

不過從 2023 年開始,有點想要更有紀律地執行一些事情,例如寫電子報,例如學習更多東西,例如更投入某些專業的領域。

當我想到這些比較大的「專案」時,就覺得好像需要一些工具來協助我。這時, Linear 出現了,我來用用看吧!

用了一下子,發現還不錯,好像真的有機會成為自己的專案管理工具。

優點:

免費版就有甘特圖、串接 Raycast 後能夠快速加入 issues、有自定義的 workflow 流程

我暫時設定為

  • Issues
  • Tasks
  • Doing
  • Blocked
  • Done
  • Archive
  • Abandoned

感覺有機會來同步多線進行幾個不同的事情。

我覺得拿這個工具來進行個人任務管理的好處是,可以「重器輕用」,例如團隊協作需要的 comment 功能,一樣可以拿來自己使用,這就可以讓一個任務被賦予多次的註解紀錄。另外也可以設置任務的好幾個階段,把專案好好拆解成不同任務,並且按部就班地去執行。

而因為他不是任務管理工具,因此沒有諸如比較進階的 defer 推遲、重複任務等功能,但這反而好像蠻適合我的使用場景,因為我本來就不太需要為這些個人研究興趣的東西設定截止日。

換句話說,我在做的事情好像本來就該以「專案」為規模,而非單純的「任務」才對?

#Linear   #Personal Project Management




如果你對於這個網站或這篇文有任何想討論或分享的,歡迎來信到:pj@pinchlime.com 跟我說,或在下方留言分享!

Wr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