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嘗試了 Beam 這個「瀏覽器+雙鏈筆記」的工具
-
他目前還在很早期的版本 (0.9.0),核心的功能只有幾個:
-
瀏覽
-
擷取(capture)
-
daily journal (outline)
-
backlinks
-
-
-
我會想要嘗試是因為,覺得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構想,讓 Capture 到 make notes 這段過程的阻力降到最小,好像挺適合進行速記,再拿去 Heptabase 裡面整理。
-
初步體驗的感覺
-
編輯起來蠻流暢的
-
Capture 的速度也蠻快,好像很適合拿來擷取 Twitter 上面有感覺的推文,並且快速寫下自己的想法。
-
但每寫下一段文字以後,右邊的 action 竟然是「搜尋」,這點也蠻奇妙的。
-
對於雙向連結的中文支持度也不錯,但好像不支援 Markdown 語法 (看起來只支援一點,支援粗體但不支援連結。)
-
喜歡它的地方:讓瀏覽 -> 擷取的步驟更無阻礙。
-
-
但當我想認真一點使用時,卻發現它有一些缺點
-
不太支援 markdown
-
複製出來的不是純文字,很難貼到其他 app 裡面
-
沒有 export 的功能
-
對我來講,這代表在這裡面記錄的東西很難導出到其他地方,是個蠻大的缺點
-
這些缺點就讓我不想要在上面累積東西了,寧願多花一點點力氣把內容收集在其他 app 上面。
-
-
在試用的過程中也讓我思考,我真的有需要這個「瀏覽 → 擷取」的 workflow 嗎?目前「瀏覽 → 畫線 → 寫筆記 → 擷取」的流程用起來有什麼不好嗎?
-
簡單列點一下:
-
原先的 Curius 著重在畫線,畫線時可以快速寫下自己的想法
-
畫線完畢後,我會再找時間把畫線的段落與想法丟到 Hepta 裡面
-
透過這個流程,我可以重新思考
-
我真正喜歡這篇文章哪些地方
-
我要怎麼重新組織這篇文章的重點
-
我產生了哪些想法
-
我產生的想法是否跟既有的筆記或想法有連結
-
-
所以看起來,假設 Beam 沒辦法很好轉貼到其他 app ,也沒辦法 export ,那就有點失去了使用的價值,我很難再將它加入我既有的工作流裡面。
-
#Beam #Curius #Journal #Brows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