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一個月持續更新個人 wiki ,我發現我真正想要的不是「wiki」,wiki 感覺更像是面向一個社群或一個知識主題的知識系統,但對我來說,我想要的核心元素比較不是「多人協作」以及「知識」,而是更初步的「想法」。
我想要的地方仍會放置知識,但更偏重的是我對這個知識的想法與觀點。
我想要的地方仍會開放其他人留言,但更偏重的是放置我自己的內容。
所以我決定調整這個子網站的方向與定位,重新思考以後的定位如下:
這個網站會分成兩大類的內容,一類是我的「長青筆記」(evergreen notes),一類是我的「想法快照」(姑且稱為 thought snapshots)。
前者是我會持續維護的筆記,每則筆記只承載一個觀點或主張;後者在紀錄的當下即成形,也許會發展成長青筆記,也許過一陣子就會被拋棄。
而思考一個連假後,在製作的方式上,我決定再捨去 Dendron ,也不會回頭轉向 Logseq ,而是選擇與部落格相同的 Zola 來處理。因為這兩個東西的使用者應該都算極小眾,就不在這邊展開比較了,只分享幾個我最後判斷的原則:
- SEO 表現
- 網站讀取速度
- 互動的可能性
但這一個月對 Dendron 的嘗試對我來講仍非常有意義,我重新思考了層級架構對我的重要性,也認識了這個很小眾,但很有自己個性的工具。
這樣的使用經驗也讓我意識到,我目前在 Logseq 上面運作的每日工作與專案紀錄系統,好像更適合放在 Dendron 上面。
這整串寫下來,我隱約有個想法是,我好像已經找到三件事情上面的 90 分方案了。
- 面向自己的第二大腦是 Heptabase
- 工作上的每日紀錄與資訊管理是 Dendron
- 向外輸出則是 Zola 這個靜態網站產生器 (分成部落格與「筆記&想法」的子網站)
但這整套工作流的演進,也離不開之前嘗試過的每一個軟體與工具。
這邊汲取一點,那邊發想一些,帶著 markdown 文件搬來搬去,
最終形成一個自己用起來越來越順,各方面效率也越來越高的系統。
#Personal Wiki #Dendron #Heptabase #Z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