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冷錢包真的好難普及

PJ Wu 吳秉儒

昨日朋友來家裡玩,其中一項任務是教會他怎麼使用硬體冷錢包 Ledger Nano S,因為 FTX 暴雷事件,我一直警告他如果不把錢搬回冷錢包,資產遺失的風險會很高。剛好我在 2018 入坑時,一次買了兩個 Ledger Nano S,其中有一個一直閒置不用,就想說先借他用用。

趁這機會,剛好可以從一個外行人、純新手的角度,體驗看看「硬體冷錢包」這種東西的普及障礙到底有多大。

在體驗過程中我發現,要能夠「放心地」使用這種東西,可能至少要對下列概念都有基礎的理解(或有意願放在心上):

  • 什麼是私鑰?什麼是助記詞?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 區塊鏈帳本的意義是什麼,你的幣是「放在」哪裏?(並非放在錢包裡)
  • 為何要有「冷錢包」這種東西?它想解決的是「熱錢包」的什麼問題?
  • 冷錢包如果不見,怎麼辦?
  • 我該怎麼存放冷錢包?怎麼存放助記詞?

光想就覺得,哇,實在好難,我完全沒有把握教會我爸媽這種東西。(我覺得我爸媽都可以懂的東西一定就有 mass adoption 的潛力,例如 LINE 以及 Pokemon Go )

那若要簡化,上述的先備知識裡面,有哪些是可以關到黑盒子裡面呢?

在完全沒有研究這題的狀況下,我想到的會是基於身分、綁定身分的認證機制,透過這個機制存取、管理特定的幾組私鑰,再透過這些私鑰管理不同的幣。

但誰又有資格驗證身分?這個資訊或標準有辦法全世界都通用嗎?現在 UID 的相關研究又進展到哪了?

光想一想就好多問題冒出來,好像該好好拾回求知慾,努力把這幾年沒在追的進度都補上了。

#Cold Wallets




If you have anything you want to discuss,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at pj@pinchl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