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現在看到的「Snapshots」頁面,是在這個網站上專屬於「不成熟想法」的空間,在這邊的內容大多篇幅較短,可能只有兩三行字,也沒有特別組織過起承轉合。

這些則是我日常從數個不同面向記下的想法,目前共有六個類型,裡面涵蓋我有興趣的問題以及回答、我隨機的短想法、我發現的有趣東西,以及我嘗試了什麼事。

命名為 Snapshots 的原因是,這些想法或嘗試大多都會停留在「記下來的當下」,我可能過一陣子以後就不再這麼想了,也不會回來更新內容,所以 Snapshots 裡面的內容只代表某個當下我的想法,尤其時間離現在越遠就褪色。但我認為想法的累積仍是有意義的,所以還是會把這些 Snapshots 都放上來,留下紀錄。

歡迎你可以順著往下瀏覽,也可以快速點選下方比較有興趣的類別逛看看!

  • Daily What:這裡放的是我好奇的「What」類型問題,不過這類問題我比較少直接記錄下來,所以目前內容還沒有很多。
  • Daily How:這裡放的是我好奇的「How」類型問題,目前主要都是「如何做到某件事」。
  • Daily Why:這裡放的是我好奇的「Why」類型問題,主要都是關於「動機」、「選擇」或者「為何有這個現象」之類的問題。我目前花比較多時間在記錄這些問題上。
  • What I Found Interesting:這裡放的是我發現的有趣的東西,可能是某個新產品或是某個方法論。
  • What I Tried Today:這裡放的是我最近嘗試了什麼以前沒做過的事,可能是開始使用某個新工具,或者是開始更換某個 workflow 的內容。
  • Random Thoughts:這裡放的是那些隨機的、沒有特定類型的問題或想法,就是大雜燴,但可能最貼近我當下的思考,屬性上有點接近「Fleeting Notes 閃念筆記」。

Facebook 臉書糟糕的新版外觀及 UI 及一切

P.J. Wu 吳秉儒

我不是設計師、也不是什麼產品專家,

只是一個一直想離開臉書的使用者。

9月初台灣這波臉書大改版,真的是糟糕透頂,

也讓我終於下定決心,要開始啟動放在抽屜很久的離開臉書計畫。

臉書改了什麼

根據FB官網在5月的這篇 The New Facebook.com ,裡面有提到主要的幾個改變重點:

  1. Faster, easier to use. 更快、更容易使用
  2. Dark mode 夜間模式
  3. 桌面版的介面要追上行動版

所以長出來的是這個樣子 (圖來自Facebook)

可以看到,介面確實很像行動版,按鈕跟整體配置都是。這點沒騙人。

夜間模式,也沒什麼問題,這點也沒騙人。

但,

更快、更容易使用???


無敵糟糕的使用體驗

不確定是台灣版,還是世界上都是如此,但至少我自己在使用上就遇到好幾個問題:

  1. 分享貼文時無法選擇「包含原始貼文」分享。譬如說我想要分享某個人對某支影片精闢的評論,但選擇「分享」後,只會分享到那支影片的連結。(以前曾經有時候可以點選「分享原始貼文」),但總之看起來這樣的功能是迷失在新版介面裡了。

  2. 注音bug,在寫貼文時,游標會不斷閃爍,一直跳回段首,而且看到很多人都分享有這樣的問題,這顯然是沒有在台灣經過起碼是最基礎的測試,就直接強迫大家使用,真的很爛。

  3. Messenger bug,可能也是輸入法導致的問題,總之在對話框輸入時就會突然跳掉。

  4. 快在哪!?!? 不管是整體滑動動態牆時的讀取,還是點選每個選項按鈕後的讀取,都有體感感覺得到的卡頓,因為我用的電腦還不錯,基本上可以排除是電腦效能不足的問題,所以顯然又是網站本身的問題。

  5. Feeds 出現的更混亂,這是體感的部分,每個人未必準確,但現在臉書的 feeds 從非常不受控到超級不受控,常常看到自己沒興趣的內容(我已經很常在調整追蹤的狀態了)

總之,真的是罄竹難書。


要離開臉書了嗎?

離開臉書這樣的念頭,早已經存在心中好久好久了,至少兩三年有了。

理由很多,匿名帳號橫行、朋友變少、有價值的分享變少、破碎資訊太多、演算法鼓勵吵架文而不是很長的好文、演算法完全歧視外部連結,還有一直都在那的隱私問題。

但前一份工作、跟現在這一份工作,

都還是有需要用到臉書的地方,

所以短期內仍然只能慢慢轉為低度使用,

而不是完全地離開、刪帳號。

但至少有一些事已經可以開始做了:

  1. 開始慢慢轉換平台(想把單純的分享以及短評,轉到Twitter去)

  2. 多寫一點blog,留下多一點實際的、能被檢索的、能保留久一點的足跡

  3. 想一下哪些是只在臉書上、自己真正想持續看到、想聯絡的人,就只要留這些人就好。

希望幾個月後,就能夠回來更新離開臉書的進度。

好文推薦——《我為什麼鼓勵工程師寫blog》

P.J. Wu 吳秉儒

在一個偶然的契機下,看到有人分享這篇《我為什麼鼓勵工程師寫 blog》文章,看完覺得有不少收穫,裡面確實有打到幾個我真實存在的各種小劇場,所以在這裡分享一下,非常推薦大家閱讀。

裡面最觸動的一段話,應該是作者引用 Jeff Atwood 在 2007 年一篇文章《How To Achieve Ultimate Blog Success In One Easy Step》中的一段話:

" I don't care if you suck at writing. I don't care if nobody reads your blog. I don't care if you have nothing interesting to say. If you can demonstrate a willingness to write, and a desire to keep continually improving your writing, you will eventually be successful."

「你文章是否寫得很糟糕不重要,是否沒有任何人會看你的 blog 不重要,是不是沒啥有趣的東西可以紀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能透過寫文來表現出寫作的意願,而且渴望持續地寫作,檢視、思考與改善自己的寫作,你終究會成功的。」

這樣的概念雖然並不是第一次看到,但是這整篇文很有系統地,不斷圍繞著這個概念去敲打強化,所以我真的被打中了! 以下是我看完後的一些回饋。


沒時間寫到自己認為的「最好」,所以就不寫

之前自己一直有的一個問題是,想要做的事情,跟執行力對不上。

大概一年多前,開始第n度想要認真經營一個 blog,興匆匆地購買了網域、開始研究各個 blog 系統以及主機商,但花了幾天弄完後,就有種,啊,what’s next?

很顯然的,一個 blog 的下一步,就是要持續寫文章囉!

但是因為時間、因為工作、因為種種原因,生文章的速度仍然是非常慢,有連續好幾個月的時間,也沒有寫出半篇。

同一時間的我,仍然有在臉書上面寫文,但是總覺得臉書跟 blog 是不同的,在 blog 寫的文章必須要更謹慎、更周全、更縝密才行,所以我只是一直停留在「想」,而沒有太多地去「執行」。

不過也因為一直都有意識到自己的這個問題,所以還是有嘗試著,加減多寫一些。剛好在這個時間點,看到了這篇文章,裡面提到了好幾點,都是很直接點出盲點、或者是對症下藥的想法,例如:

針對「怕寫得不夠好」這點,作者提到了:

「心魔:為什麼許多人會自己整理學習筆記、讀書心得,卻少了這一段外顯知識的過程?大部分的人都是說自己沒那時間、沒那衝動,其實很多是卡在自己心裡那一關:不敢展露出自己學習的結果,怕被別人笑,怕被人酸。」

而他也提出了,現在寫得不那麼完美的文章,其實也是有好處的,因為那提供了未來更加精進的動力、以及展示自己是如何進步、調整、最佳化。例如:

「在你看過去自己整理的 knowledge base 時,因為你已經不是過去的你了,你比過去的你建立了更多的知識連結,你將以之前文章的內容為基礎,發展出更優化的解決方案,解決眼前的問題。而且因此而受益的你,內心會受到莫大的鼓舞,進而燃起你的動力,再次撰寫一篇文章來描述優化後的解決方案。這是正向循環的不二法門。」

這些點確實有打中我,有點重新加了一些油的感覺!

但這篇文還有一些段落,也很值得反思跟參考。


寫 Blog 的好處

作者在文中,有逐一列舉了寫Blog的幾個好處:

  • 好處一:產生學習動機,有方向性地篩選資訊
  • 好處二:檢視自己既有知識,將 input 的新資訊與既有的知識建立連結
  • 好處三:透過寫文,刻意強化刺激知識轉化,進行內化知識過程
  • 好處四:取得回饋,突破盲點
  • 好處五:受益的總是自己
  • 好處六:證明自己的能力、特質、發展潛力

裡面每一點,作者都有詳細的說明,在這邊就不特別重複了。

自己感覺起來,好處裡面的第一、二、三點,是我原先,就很明確知道「為什麼我想要寫Blog」的重要原因,但是其他好處裡面所提到的正向的回饋以及互動,仔細想想,也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點從最近的工作經驗,就有很明確的感受。

現在的新工作,剛做滿一個月,需要大量撰寫文字,撰寫完後有一位同事會負責審稿,並且給我修正的建議。透過這一個多月的審稿互動,真的很能夠明白自己常常寫作時會遇到的盲點、或是不足的地方在哪裡。

所以說,能找到一個可以給寶貴意見的人,真的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
也希望未來在 blog 這裡,也能得到四面八方來的朋友們的寶貴意見!

另外,「受益的總是自己」這點,也是很有感觸的。

甚至可以說,我現在就可以,用自身的經驗,為這樣的論點背書佐證。

只要多寫、持續寫,很多原本想像不到的好事情,就會一個接著一個的發生。

因為這就是實際發生在我身上的事!


最後再來引用作者的另一段話:

「從自己 blog 受益最大的,永遠是自己。可以為未來的自己節省時間,可以為自己持續進化提昇動力,可以為自己重新點燃火種、保持動能。」

以及:

「Just do it,先做就對了!」

希望真的能做到更頻繁、更持續地在這裡寫文。

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