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今天主題前,來分享一下電子報的一些數據:
- 前 8 期的字數約在 1500-1800 之間。第 9 期開始,連續 5 期的字數飆到 2500 以上,有的還破 3000 。
這也讓我的更新頻率稍微下降了一些,可能是因為近期的肌肉記憶告訴我,寫一期大概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所以就被我自己合理化成「雙週、三週更也沒關係吧」。
但今天仔細想想,這樣或許不是好事,因為我自己撰寫起來花時間,讀的人或許也會因為內容的長度感到壓力?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回饋,歡迎回信跟我分享。
總之,我決定嘗試看看不一樣的撰寫方式,希望能將字數壓在 2000 左右。
進入正文!
隨著慢慢把自己不同的 workflows 寫下來,我意識到、察覺到,我大多數的工作流都是由模仿開始,用一陣子卡住,最後修改成自己最順手的樣子。
比方說,最早開始用 OmniFocus 時,看了很多人分享他們的設定以及標籤架構。剛開始用 Notion 時,到處複製別人的模板來使用。剛開始用 Drafts 時,下載了很多官方的 actions 。
透過這些最初的模仿,我大多可以慢慢掌握這個工具「可以怎麼用」。但是用了一陣子後就會發現卡卡的,卡卡的點大多在於,習得的用法大多無法完全解決我想解決的問題。而且更常見的是,我自己根本也不知道我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對於自己的需求,可能還停留在「我想要有個好用的任務管理工具」、「我想要一個好用的筆記工具」這樣的程度而已。
但隨著使用工具的時間增加,經驗累積,慢慢地我可以將這些經驗分出幾個不同的層次:
-
使用某個工具的經驗很好,因為它讓我做到某件我想做的事
-
使用某個工具的經驗不太好,因為它無法滿足某件我想做的事
針對第一點,我開始可以提煉出,我想做什麼事?這個工具的哪個功能可以滿足這個需求。
針對第二點,我也可以延伸出,我想做什麼事?為何這個工具無法滿足?可能有哪些工具可以滿足?
無論是第一點跟第二點,核心的要素都是「我想做什麼事」,因此透過這些使用的過程,我越來越清楚我自己的需求。並且我也多知道了:
-
第一點提煉出的,我需要的核心功能元素是什麼(例如支持 markdown, 讀取與同步要快速等)
-
第二點提煉出的,不同備選工具的限制是什麼?獨特的優點是什麼?
帶著自己「更清楚知道的需求」以及「更多對於工具的理解」,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工具組合以及完整的工作流。
慢慢意識到上面寫的這些後,近期有幾個朋友在問我關於某某工具的使用心得,我都會先問對方,你(感覺上)想要透過它解決什麼問題呢?你目前是使用哪些工具?對目前的做法有什麼不滿?如果可以,你想要能夠怎樣?
我發現透過問出這些問題,我自己好像也會多學到一些、多思考一些,所以如果你有類似的問題,歡迎跟我討論!
Workflow
今天要分享的 workflow 是我的閱讀、畫線與註解工作流。我曾在「便利商店沒賣什麼東西?」這期電子報分享過類似的工作流,但最近更新了!
完整的內容可以直接看:
透過這個更新版的方法,我可以用 Glasp 達到三件事:
-
有一個統一的地方管理我的初步閱讀畫線紀錄與想法。
-
能透過不同顏色來觸發想法,很多時候想法真的是「稍縱即逝」,但如果在畫線的那一刻就初步分類,就比較有機會抓住那個很細微的靈感,比方說我看了某篇文章以後燃起某種「我應該要模仿看看、我應該要做些什麼」的衝動,那就先標綠色,即使當下沒寫下下一步行動,但因為看到綠色就知道「這邊好像可以產生什麼行動」,所以整理筆記時也更容易真的把行動寫下來。
-
透過顏色分門別類想法時,也更容易整理成閱讀筆記的卡片。
也在這邊分享一下我的 Glasp 頁面。
推薦文章
這禮拜最推薦的文章就是 Heptabase 創辦人詹雨安寫的
How to do research with modern note-taking tools?
內文有英文版以及中文版。我看了以後得到很多啟發和想法靈感,包含:
-
知識管理工具普遍有哪些不足
-
知識管理為何常常容易形成一團混亂
-
滿足用戶需求前需要注意的事
-
好幾個對於自己既有流程的改善方法
很推薦大家閱讀!
新東西分享 - Logseq 的 GPT-3 plugin
這期想分享的新東西是 Logseq 這個雙鏈大綱軟體上的一個 plugin ,他的作用是整合 OpenAI 開發出來的 GPT-3,讓使用者可以直接在 Logseq 上面就使用 GPT-3 。
完整的內容與使用心得請見:
對我來說,這個體驗非常有價值,它讓我這個非工程師第一次在新聞以外的地方直接體驗了跟 AI 互動的感覺,也透過自己的方式嘗試理解了 AI 擅長與不擅長的事。
我在玩了兩三天後,目前並沒有特別頻繁使用它,但我打算接下來拿它來學習某些新的領域(例如寫程式),如果有什麼新的 workflow 或想法再來跟大家分享!
近期我寫的東西
本篇電子報的某些段落開始直接引用我在新的子網站 「Pin 起來的筆記與想法快照」 寫的內容,關於這個子網站的建立動機和方法,可以參考這篇部落格的紀錄:
另外,我這禮拜也寫了一篇文章分享近期 Heptabase 的重要更新,以及為什麼我決定 all-in Heptabase 、我現在拿 Heptabase 來做什麼。也歡迎你參考閱讀!
連結:迅速迭代功能的 Heptabase 已成為我最愛用的知識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