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便利商店沒賣什麼東西?

P.J. Wu 吳秉儒

請舉出「便利商店裡面『有賣』的東西」(限時一分鐘)

請舉出「便利商店裡『沒賣』的東西」(限時一分鐘)

最近公司的讀書會選了日本作者細谷功撰寫的《發現問題思考法》這本書來讀,這禮拜剛開始讀,目前才讀完第一章,覺得頗值得推薦。

前面那兩個問題是第一章最一開始的暖身題目,第一個問便利商店「有賣」的東西,這個相當簡單,任何人基於經驗都能迅速列舉出很多,但大家能列出來的大多是類似的東西。

第二個問題就比較需要動腦,我自己當時偷懶沒有真的花一分鐘去列舉,也只是隨便想了一些諸如電腦、特斯拉、沙發之類的東西。

但作者卻從這個案例的潛在答案,延伸出全書最重要的觀念之一:「未知的未知」。

他說,無法擺脫既有經驗的人,會想起與便利商店類似的「其他商店」,並回答其他類似的擺在貨架上的商品,如包包、鞋子、手機、寢具等等。(這就是在說我!!)

頭腦靈活一點的,會想到與便利商店差異比較大的商店,例如釣竿、滑雪板、小提琴等等。

更靈活的人可能會想到一些不屬於實體產品的「服務」、生物、無形之物(電、瓦斯、空氣),甚至會有更多的答案,例如銀河系、愛、永動機。

從這個案例作者推出了幾個小結:

  • 運用既有的知識和資訊,很容易也很快獲得創意(答案)
  • 但這樣的創意(答案)幾乎大家都一樣
  • 既有的知識和資訊越多,就越難擺脫(作者稱這叫做「向心力」
  • 無法輕易意識到「自己根本沒察覺到自己不知道」(這點有點抽象,或許可以理解為,當我看到「永動機」這個答案時,腦中冒出來的「這也可以?」的想法)

這種「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況,就是「未知的未知」,是超脫於「已知的已知」與「已知的未知」之外的範疇。

而若要開拓「知」的範圍,就必須有意識地察覺與探索「未知的未知」領域。

—> 本次先分享到這,本書相當抽象,建議腦力過剩的人可以找來閱讀看看!之後若讀到其他很讚的地方再來分享更多。


Workflow

今天來介紹我近期運作地越來越穩定的閱讀輸入 Workflow

主要是由上週的電子報介紹過的 Curius 以及之前曾在部落格介紹過Raindrop組成的。

具體的流程是這樣的:

  • 每當我在快速瀏覽的階段看到想深讀的文章,就存入 Raindrop 的「稍後閱讀」資料夾。
  • 當我有比較完整的閱讀時間,就從稍後閱讀資料夾開始一篇一篇閱讀。
  • 閱讀時若看到有感的文字段落,就用 Curius 劃線儲存起來,並直接在旁邊寫下我的共鳴、疑問、補充、聯想。
  • 閱讀完之後,視我的閱讀狀況,在 Raindrop 裡面歸檔到不同的資料夾並且加上不同的標籤(例如 Curius 10+ ,代表那些我在 Curius 畫線超過 10 筆的文章)。
  • 順手將文章按下 Permanent copy,儲存永久副本(這是付費版才有的功能)

這個流程滿足的需求有幾個:

  1. 透過 Raindrop 資料夾的分類來控管待讀清單。若累積太多就大膽刪掉一些,讓自己不會因為待讀清單太多就反而不想讀了。
  2. 也透過 Raindrop 資料夾的分類來定位自己「讀過」的文章。
  3. 透過標籤來快速抓出不同領域與主題中,我最有感的文章有哪些,例如假設我要查找一些關於 Web 3 的文,我就可以先篩 Web 3,再篩 Curius 5+ 或 Curius 10+ ,找出那些我閱讀後最有感的文,而一點進去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劃線以及筆記。

以上是「閱讀輸入」部分的 workflow ,之後再來分享在 Raindrop 及 Curius 閱讀與筆記之後,怎麼轉到其他工具上面處理與輸出!


推薦文章

兩週前的電子報曾經推薦過兩篇關於 Zettelkasten 卡片筆記法/卡片寫作法的好文,本次再來推薦三篇也相當讚的 Zettelkasten 文章。(不好意思啦,這是我最近興趣所在,所以有時間都先閱讀這些,以後再來分享其他的)

  1. 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12個法則和重點整理
  2. 正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六個關鍵步驟
  3. Zettelkasten’s 3 Note-Taking Levels Help You Harvest Your Thoughts

我喜歡這幾篇文章的地方在於,他們都很好地總結了 Zettelkasten 的優點,也區分出不同類型筆記要記的東西以及紀錄的方法並不相同。

我自己剛接觸 Zettelkasten 時真的很興奮,覺得這真的太酷了,但實作以後發現這是個上手難度頗高的方法,對我來說,把想法原子化還算是稍微簡單,比較難的是不太知道 Literature notes 該怎麼撰寫較好。另外我覺得在中文的語境底下好像也更難跟既有的筆記連結。

目前仍持續在學習中,雖然跌跌撞撞,但我覺得這是很值得投資時間與精力練習的方法論。


新東西分享

本週在 Heptabase 的 discord 頻道裡面看到有人分享他的圖片管理 workflow ,運用 uPic 這個上傳圖床工具,搭配 Keyboard Maestro 的自訂 macro ,來達成「只要一截圖,就會自動產生一個 markdown 格式的截圖雲端連結」的效果。

換句話說,不用再煩惱不同 markdown 軟體中圖片格式不同的問題,未來遷移不同筆記時,筆記中圖片指向的位置都是自己擁有的雲端空間的圖檔連結。

這是我以前就曾耳聞,但一直沒認真去建立的流程,這次一看到就馬上在 Mac app store 購買了 uPic ,並且連結到我自己的 Amazon S3 bucket 裡面(我是完全程式外行,也設定成功了),所以每當我 copy 某個圖檔,或者是截圖,再按個快捷鍵,就會給我一個屬於我自己的圖檔連結,這種感覺真的很讚,預計近期有空就來寫篇簡單的教學分享!



你正在閱讀的是 Pin 起來電子報!

若有任何問題或回饋,歡迎來信到:pj@pinchlime.com 跟我分享!

若你還未訂閱,未來想要持續收到相關內容,也歡迎你到本站的 Subscribe 頁面訂閱!

Wr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