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快資訊與慢分析

P.J. Wu 吳秉儒

這幾年來,我的工作幾乎都必須跟時事跟得緊,直到這幾個月才稍微不用那麼緊繃。

可能是過往太累了,也可能是想試試不同的資訊處理方式,這幾個月開始稍微有意識地區分「快資訊」與「慢分析」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資訊,並且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處理。

快資訊指的是那些當下、近期發生的事,以及隨之而來的討論、觀點、分析、想法,例如近期烏俄戰爭相關的各種快報與討論都是。

對我來說,快資訊的處理也該快,快速掃讀、留下印象就好,此時或許也會有些「快分析」,可以大致上看看就好,這可以讓自己建立一個初步的篩選器,來篩出哪些快資訊可能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快資訊的事件發生過了一段時間後,若是真正重要的事,可能會有人撰寫相關的慢分析,這時再進入另一套系統來處理。

慢分析跟一開始那些快分析的差別在於,很多事情都已經發生完畢了,基於確定事實進行的分析,比較好檢驗脈絡的充分以及邏輯的正確,而如果都是好的,那這一套分析也容易讓自己產生聯想,而成為自己知識庫裡面的東西。

不過,也不能完全不處理快資訊而只等待慢分析,因為沒有快資訊的洗禮,會對慢分析毫無感受,甚至也不知道該怎麼判別哪些是好的慢分析。

而有的東西單純屬於「慢資訊」,就是比別人慢,也稱不上什麼分析,對於這類資訊,就完全沒有處理的必要,要說的話就是建議取消追蹤整天提供慢資訊的來源吧!


Workflow

這次的 Workflow 就分享一下目前處理快資訊的方式。如前面所提,快資訊的處理也該快,所以基本上我的處理有點像是在「對發票」一樣。

對發票的時候,我習慣先記下末三碼的第一碼,例如這期有6個得獎號碼,分別是 333, 358, 457, 691, 982 , 997 ,我就只看每一張發票的倒數第三碼是不是「3, 4, 6, 9」,若是,才看有沒有中獎,若不是,就直接略過。

這個原則套用在快資訊上,就會變成「只快速看我有興趣的內容」,如果快速掃讀連一兩個有興趣的關鍵字都沒有,就直接略過,若有,再進入下一輪略讀。

略讀時若發現,整篇文章或者整段討論似乎都是我很有興趣讀的東西,就用 InoreaderRaindrop.io 存下來,等到比較有完整時段時,再進入另一套處理模式裡。

這樣子有意識區分處理方式的好處是,我可以一次大量處理快資訊並留下最基本的印象,而過程中看到有價值的東西也可以留存起來,不會因為在處理快資訊時跌進兔子洞,就迷失了自己。

而一次大量處理完快資訊時,如果發現開始看到一堆類似的東西、或者快速看下來幾乎都沒有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也就比較不會有資訊焦慮的問題。算是某種想追時事跟擔心浪費時間這兩者之間的平衡。


推薦文章

Putting Ideas into Words

本週推薦的第一篇是 Y Combinator 創辦人 Paul Graham 近期寫的 Putting Ideas into Words

這篇文說短不短,但就是圍繞著標題這件事在講「把點子寫出來」的意義,正面來說,有許多想法是在寫的過程中才會產生,而把想法撰寫為文字也考驗著自己的文字與邏輯組織能力。

同樣也推薦以前我在部落格上面分享的 好文推薦—《我為什麼鼓勵工程師寫blog》 ,這篇則是談到許多「不寫的原因」以及「為什麼應該寫的原因」。

雖然步調緩慢,但我自己應該還是慢慢地開始實踐「寫就對了」的原則吧!


什么是工程师文化?

本週推薦的第二篇是在 Twitter 上看到有人分享的 什么是工程师文化? ,覺得裡面提到幾個我蠻喜歡的論點:

简单说来,我可以简单的把这多的工程师文化的总结成两大类:“自由” 和 “效率”。 本来还应该有个“创新”,但我个人认为,创新的前提是——在自由的环境下对提高效率的痴迷,就一定会发生创新。

而裡面對於自由的具體表現,包含自我驅動、靈活的工作時間與地點、資訊的平等、不害怕錯誤、20%自由時間等等,都是我自己在職場上還蠻重視的價值。

蠻開心的是,我目前的公司幾乎都有與上述「自由」特質相關的制度或文化,而「效率」層面也大概有個六七成。

總之,這篇文章看了覺得蠻好,分享給大家!


回顧

本來在第一集電子報時有提到,「回顧」這個欄位想要寫一些自己使用工具的原因、原本想達成的目標、後來怎麼使用等等,但我發現有點難持續產出這方面的內容(難度大概跟寫一篇工具的完整介紹差不多)。

而且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過去的自己,並不會特別記下「為什麼要用某個東西」「為什麼會這樣那樣想」。大概是到了 Obsidian 出現後,才開始會有意識地記錄和組織自己的想法。

但這些想法的內容算是回顧嗎?似乎也不太對,好像更適合一則一則放在電子報開頭的觀點欄位。

對我來說有價值有意義的回顧,似乎會與當下的自己、當下的工作與興趣有高度的串連,但這些資訊寫出來好像也有點太私人了,或許更適合寫在自己的筆記就好,所以未來這個版位應該會換成其他內容啦!



你正在閱讀的是 Pin 起來電子報!

若有任何問題或回饋,歡迎來信到:pj@pinchlime.com 跟我分享!

若你還未訂閱,未來想要持續收到相關內容,也歡迎你到本站的 Subscribe 頁面訂閱!

Writ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