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早在 Twitter 上面推了一串推文,講到 Craft , Obsidian 以及 Roam Research 這幾個工具的簡單比較。
我雖然對 Craft 跟 Roam 都頗感興趣,但因為已經有相對成熟的 workflow 了,所以也只止於興趣,還沒有實際去用過。
不過 Obsidian 真的就是我非常重度使用的工具了。
所以想在這邊再多講一些。
該如何使用筆記才是重點
Quote 是推特提到的內容,下面則是這邊的補充。
一開始使用 (Obsidian) 時,蠻需要逐漸建立主動連結的習慣,我的建議是如果要從別的地方導入舊筆記,也需要花一些時間去整理修剪他們。
在現在這年代,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有一些筆記散落在各處,無論是在手機的備忘錄、桌上的便條紙、紙本的筆記本、或者是在各種筆記軟體裡。
但很多人都有的問題是「如何整理這些筆記」。這是一件困難的事,尤其很多軟體都鼓勵你不要整理,需要用的時候搜尋就好了。
我也是在一兩年前,開始大量接觸各種不同的生產力工具(可看看我的工具箱 😎)後,才慢慢學習該如何整理筆記,以及,更重要的是,該如何使用這些筆記。
而 Obsidian 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大量使用後,覺得最符合我的需求以及使用習慣的軟體,在這邊先簡單描述一下我的用法好了。
資訊處理的四個階段
如果把任何資訊處理的過程,切分成「收集」-->「處理」-->「輸出」-->「歸檔」四個階段好了,Obsidian 在我的流程裡,四個階段都可以湊上一腳。(每個階段還有各自搭配的工具,在此先暫且不提,另外,這篇也只講前兩個階段就好。)
「收集」的部分,我會把我的靈感、不成文的想法字句、看到有興趣的文章等等,都以 markdown 形式的純文字筆記,丟到 Obsidian 裡面自己創的資料夾「Inbox」。
「處理」的部分,我會安排時間,逐一檢視「Inbox」裡面的筆記,然後進行分類、補充、摘要、發想,總之就是編輯我的這些筆記。
編輯的方式,就是推文這幾段:
建立習慣的方式是善用雙向連結,製作出一些類似 dashboard 的主頁面,裡面涵蓋著自己在意的幾件事情或幾個領域,之後就當成個人維基一樣慢慢去增添內容與更新內容。
但增添的筆記盡量都是用自己的話寫出來的東西,若是複製貼上、或者是擷取的文章,最好要明確標示區隔開來。增添的原則是,盡量「一則筆記只講一件事」,而講過的事若要在另一則筆記再講,就連到那則筆記去,若要講很多件事,就分開。
比方說我今天建立一則筆記是 [Obsidian 有個優點是可以單機使用],裡面就只講這件事,但我下一篇講 [Obsidian有三個優點] 時,裡面的優點之一,就可以直接連結到前一則筆記。
透過這樣的方式,筆記與筆記之間的關係,會慢慢建立起來,而只要常常去編輯跟更新,也會越來越熟悉「自己的資料庫裡面有哪些筆記」。
此時,每當有新的想法或文章進入 Inbox ,在處理時,也就更能跟自己過去的筆記互動,進而達到一開始說的「使用這些筆記」。
而這樣做,一開始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感覺,但用了一陣子以後會越來越有感,尤其年紀稍大了以後,開始出現那種「我好像在哪裡看過」或者「我好像記過什麼」的印象,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有持續在維護的筆記庫,能稍微跟歲月抗衡一下,通常我可以蠻容易的透過「連結」或者我熟悉的關鍵字搜尋,去找到我心裡想的那則筆記或文章。
光是記下想法就有意義
另一個我感受到的巨大好處是,當我開始有意識地記下許多想法後,即使他們不成熟,即使他們後來沒有被好好編輯,但這個想法就會停留在那裡,而我也會安排一個定期任務,可能是每個月檢視一些比較不常編輯的筆記或資料夾,但當我這樣定期檢視「過去的想法」時,往往都能在當下產生新的感觸。(尤其是看大概半年前、一兩年前的筆記時)。
也因為絕大多數的「想法」都已經被我妥善放到 Obsidian 裡面了,我也不用到處查找,假設 Obsidian 裡面沒有,那可能就是我的幻想,所以也不會因此感到焦慮,反而,就再把當下的想法記下來就好了。
大概就是這樣,總之筆記越來越多後,卻不會雜亂,反而越來越多內容,這樣的感覺真的很讚。
而且重點是, Obsidian 是免費的,另外,所有檔案都是放在自己的電腦裡,還都是非常輕便的純文字檔。
到目前為止,我所有的筆記和擷取的文章加起來,也不到 50MB ,隨時可以複製、備份、帶著走。
雖然要持續維護這樣的「第二大腦」真的是還是蠻花心力的,但樂趣也很多,真心推薦大家都可以嘗試看看,建立一個自己能持續維護&使用的筆記庫。
最後,本篇省略許多「如何使用 Obsidian 」的細節,因為我覺得工具似乎不是那麼的絕對,現在市面上有太多優秀的工具,都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自己這一路嘗試的心得是,照著別人的方法去記筆記&處理筆記,都不可能完全符合自己的需求,只有自己思考怎麼用,才能打造出自己最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