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g / Tools

出了新手村的 Clubhouse 使用心得

P.J. Wu 吳秉儒

在 Clubhouse 裡面的前七天,頭像左下角都會有一個 🎉 的標示,代表是新手;七天過後,也該從新手村離開了!

剛剛看了一下,前七天花了差不多50小時在這上面,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觀察到了哪些現象,一定要好好記錄下來,像是在某個大當機系統不穩的夜晚,衝到皮卡丘房第二位!可惜頭像沒顯示出來。

clubhouse-pikachu-room

各種不同的聲音

在剛加入前一兩天的時候(1/30左右),整個 Clubhouse 上面還沒有太多人,當時感覺到的氛圍是「平等」,在不同話題的房間裡,即使主持的人是有名的人、或者是 title 顯赫的人,都會一直問有沒有人要上來分享講話。

但隨著本週的爆炸成長,越來越多有名的人加入,幾乎是一天就好幾個圈子進入,從第二第三天的科技圈、新創圈、幣圈、Podcasters、到 YouTubers ,再來到年輕的明星藝人、接著更多的資深藝人歌星們也都加入,我臉書上追蹤的許多「意見領袖」,還有粉絲專頁,也都開始在 Clubhouse 裡面出現。

但這些人聚在一起的對談,卻未必符合每個人的口味。

我曾經點進其中幾場旁聽,但幾次下來,常常聽一聽就覺得不耐,要嘛是對談內容流於互相客套、要嘛是表達言不及義,總之我耐性很差,很常一言不合就退出。

於是我開始找不同的聲音,結果幾乎每天都有非常驚喜的收穫。

單純的聲音

這邊講的「不同的聲音」,指的不是觀點上的不同聲音,指的就是單純的聲音、那些沒有在討論議題的各種聲音。

皮卡丘房間就不用說了,我幾乎每天都報到,很喜歡裡面的氛圍。

但除此之外,在這幾天裡面我還去了:
大家輪流唱一段歌的卡拉OK房、DJ播音樂的房、說笑話房、單口喜劇房、朗讀房、公司辦公室的背景聲音房、通勤途中的背景白噪音房、一堆日本人模仿動漫人物說話的房、台灣迷因各種模仿秀的房、有主持人主持拍賣的房、有專業配音員在教觀眾如何發聲跟講話的房、找貓主子來講話的房(但我沒聽到,當然。)

還有完全無聲音的房(但不是那種「無聲房,大家一起來互相 follow 」的),而是無聲音本身就是目的的房間。

我沒有聽到的有趣房間一定還很多,但光是每天能夠挖掘到一兩個這類的房間,就會覺得好棒,人類真的很棒。

因為我能夠想像,其中有許多的人,可能都是因為不想要整天聽嚴肅的話題,才開始絞盡腦汁,想著 Clubhouse 還可以怎麼玩,開始嘗試這些內容。

而在這段時間內,每天加入 Clubhouse 的人數持續攀升,有許多人都感受到了類似的問題,例如:對談內容資訊密度低、常常有人講話沒重點等等,甚至臉書上也看到許多人 PO 文表示說,這個 app 用一用就沒興趣了。

但這幾天下來,我反而是越用越上癮。


興趣才是 "Club" 的核心

大約在星期二的時候,傳出消息說 Clubhouse 背後使用的是中國公司聲網 (Agora) 的聲音技術,所以在週三週四,就開始有不少人開房間在討論聲網這間公司。

從其中一場討論開始,我慢慢感受到 Clubhouse 這個名字的意義

當時在這個房間裡,很多人都針對「聲網」這個主題在發表看法,有些人分析這間公司的技術能力、有些人分析財務狀況、商業模式,而每當我聽到講得不錯的人,我就追蹤他,這一場下來就追蹤了大概快10個。

而接下來兩天,我的主頁就開始出現「這些人在的房間」,結果蠻有趣的是,這些房間討論的主題,幾乎也都是我有興趣的。所以點進去聽一陣子,又很容易繼續聽到講得不錯的人,進而追蹤他們。

就這樣子一個串一個,慢慢串起來的,是一個基於興趣主題以及有料的人的追蹤清單。

裡面通常沒有什麼破萬追蹤的 KOL ,甚至有些人的 bio,什麼都沒寫,但這些人講出來的話真的讓人忍不住做筆記,而且對話起來的節奏很快,在這些房間裡,幾乎都沒有產生過那種不耐感,即使偶有一些輪到說話的講者講得不怎樣,我就簡單跳出一下就好,過幾分鐘後再回來聽還是非常精彩。

而這樣的體驗,正是 Club 的核心,大家是基於某個共同興趣結合在一起的,而在 Club 裡互動的目的,不太是「單向的傳授知識」,而是有機的、多方的,能夠迸出新滋味的互動

這些人可能原先根本沒有任何身份關係上的連結,但因為興趣聚集在了一起,反而讓不同的文化、成長背景、職業所產生的價值觀,能夠交流與碰撞

這些碰撞的火花有時小小的,但我已經聽到好幾次對話是,某個人講完話以後,原先跟他對話的人緩緩地小聲說出「哦…有意思...」

巧的是,那些段落,正好也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內容。

這種基於聲音的細微變化而產生的共鳴體驗,對我來說不亞於一篇精練的文字能夠帶來的滿足與收穫。

而在 Clubhouse 提供的這個平台裡,每個人只要多照著自己的興趣去追蹤、去聽,就能夠慢慢地建立起類似的體驗。


Clubhouse排擠掉的時間是?

在 Clubhouse 一堆出時,很多人認為他會排擠掉的,可能是同屬聲音的Podcast、還有聽音樂的時間。

但這幾天用下來,我覺得 Clubhouse 排擠掉的,是同樣基於「追蹤關係」+「演算法推送內容」的 Facebook 、以及一部分的 YouTube 影片
(IG我比較不熟悉,我老人QQ)

而比較不會排擠掉的,是有意識地想去取得的內容,例如主動訂閱的 Podcast 、還有會特別從訂閱介面去看的 YouTube 頻道。

對絕大多數不生產內容的用戶來說,逛 FB 與 YouTube 主頁,通常是帶有一點隨機性的,有的時候逛一逛看到幾個不錯的內容,有時逛一逛沒什麼有趣的東西就關掉了。

目前在 Clubhouse 上也同樣如此,如果自己不是主動開話題的人,主要的動作就是瀏覽、聽,繼續瀏覽有沒有更有興趣的,有的話就跳出去聽,如果都沒興趣的話就關掉。

在整個流程中,用戶同樣是基於興趣的追蹤(對人的&對主題的)去期待內容出現,所以擠壓掉的,也應該是同樣邏輯的服務。

順帶一提,雖然很多人覺得 Clubhouse 作為某種「知識沙龍」的具現化,很適合走訂閱制的商業模式,但我覺得基於同樣的用戶體驗邏輯,Clubhouse 最有可能變現的方式,還是走廣告模式

而且若真的做下去,在前期,對用戶體驗的破壞也不至於太高,因為用戶使用 Clubhouse 的最主要體驗來自聽覺,而廣告完全可以不干擾到用戶的聽覺體驗

只要把廣告限定在大廳、限定在房間內的某個版位,用戶還是可以繼續聽,不會太過被打擾。

當然,如果要做成聲音廣告、或者是某些訂閱或付費才能解鎖的房間,當然也是可以做到,但那就會跟 YouTube 的會員制度一樣,並不是營收的主力,而是另一層的收入來源了吧。


Clubhouse是階級強化嗎?

這幾天有不少人在討論 Clubhouse 背後的「階級問題」,主要論點大概是:從 iPhone 的門檻、到機制設計上對「話語權」的掌控權力,再到「這是一個看頭銜的社群」等等, Clubhouse 都在把較低階級者的時間以及注意力,轉化為較高階級者持續強化階級的養分。

對於這個議題,我的想法是:

如果自己想成為意見領袖、想在 Clubhouse 上面出名,那就努力開房間,產出有趣的聲音內容,給觀眾好的體驗,自然就會慢慢成為這個平台上的意見領袖。

若是看不順眼其他平台的人,因為有先行者優勢,就在 Clubhouse 上面享有特權,我覺得那也只是很短暫的現象而已,用戶的興趣以及眼光,會自然刷洗掉空有 followers 、卻沒有辦法持續提供好的聲音內容的人

至於如果是對那些「覺得沒內容,但有很多追蹤者的人」感到不滿,我現在會覺得,那只是我自己的需求與追蹤他的人的需求不一致而已。所以也沒什麼好看不順眼的啦!

至於如果是個平凡的小小人物,到底該不該用 Clubhouse ,我覺得有機會的話就用跟體驗看看呀!

在這上面有趣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這一整個禮拜下來逛逛聽聽看看,就多了非常多不同的啟發。

總結來說,我同意時間跟注意力是稀缺資源,但 Clubhouse 絕非內容的貧瘠之地。

如何根據自己的需要,在這個產品上面找到能夠滿足需求的方法與路徑,我覺得討論這個比較有意思。
(最簡單的,就是不要害怕追蹤別人,就多追蹤自己有興趣的人吧!)

另外這幾天也聽到很多討論,是關於 Clubhouse 的產品設計有哪些厲害的地方,這個之後再來有系統整理一下好了!

#Clubhouse   #Social




如果你對於這個網站或這篇文有任何想討論的,歡迎來信到:pj@pinchlime.com 跟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