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og / Tools

完整一點的 Clubhouse 體驗心得

PJ Wu 吳秉儒

接續昨天寫的 Clubhouse 初體驗 來談使用 Clubhouse 第二天的想法,不過目前的想法大概也差不多就是這兩篇了,近期內應該不會再寫更多。

一樣先來介紹基本資訊:

Clubhouse 可以開的房間類型

昨晚跟今天早上,自己跟朋友開了兩場閒聊的房間,發現在Clubhouse裡面,可以開的房間形式有分成三種(如下圖):

  1. Open :是對大眾公開的房間,任何人都可以加入。

  2. Social :只對「你追蹤的人」開放的房間。
    (你可以邀請他們、或者他們也有追蹤你的話就會看得到)而這個社交連結關係是可以擴張的,假設你把跟你一起的講者轉變為主持人,那這個 "Social" 的圈子就會擴張到他追蹤的人。

  3. Closed :只有自己選擇的對象可以加入,其他人看不到,應該也無法加入。(參加者的上線狀態只會顯示為「online」,而不會顯示在哪個房間、跟誰在對談)

clubhouse-rooms

Clubhouse 房間主持人可以做的事

  1. 可以指派新的主持人(左下角會有一個綠色的標籤)

  2. 可以指派聽眾成為講者

  3. 可以mute講者(但不能再幫他開麥克風,講者都可以隨時自己再打開)

  4. 可以把講者「請回」觀眾席

  5. 可以把任何人踢出房間


Clubhouse 的社交推動力

  1. 除了昨天講的,在 Clubhouse 的個人檔案中,會顯示是「誰邀你進來的」之外,當你一加入 Clubhouse 的時候,系統也會推薦你可以追蹤的人。

    本來昨天以為這是隨機的,但玩一玩以後,我發現這邊好像會直接把「上家」的追蹤名單推薦給你(不確定比例,但應該是蠻大幅度重疊)。

    推測這可能是因為系統會預設這些人同處一個圈子,所以能夠很快地看到熟悉的面孔可以追蹤。

  2. 而在Clubhouse裡頭,系統會很頻繁地通知你「你追蹤的誰誰誰,正在哪個房間裡當講者,你要不要去聽?」

    在一個新的社群網路裡頭,我覺得這是還蠻不錯的機制,可以讓用戶很黏著在這上面。

    這部分的通知頻率可以設定,分成五個層級(Very Frequent / Frequent / Normal / Infrequent / Very Infrequent),但我還沒測試這些層級的差別在哪裡,系統也沒有說明。

    而這個通知功能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帶流量」。
    只要一個大大,加入了某個房間,系統可能就會通知他的 followers 說,某某某加入了某個房間。這時那個房間就會瞬間湧入許多人,然後聽眾又會多了一些人可以追蹤,藉此就可以擴大「可以進入的房間」的選項。

    而因為這個過程算是有「階段感」,所以體驗起來我覺得恰到好處。
    比方說,如果說一進 Clubhouse ,就會看到一堆房間,可能就會覺得不知道要去哪;如果一開始進去的通知太多,可能也會不知道該看哪個。

    但藉由通知你「追蹤的人在哪裡講話」這個方向,去逐步增加選擇性與熟悉感,就可以讓菜雞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舒適地熟悉介面跟使用邏輯,變成老手。


Clubhouse 可能適合哪些人使用?

這兩天蠻多討論都在討論這個,以下是我自己的小小觀察與整理:

  1. 公開的講座、座談會
    它的使用邏輯真的就很像一個比較開放的講座,講者可以針對特定主題輪流發言,任何人可以舉手要求上台發言(未必要准),講者們可以對談也可以回答觀眾的QA。

  2. 小型討論會議
    無論是工作會議、或者是讀書會等等,他的機制都還蠻方便的,而且聲音品質還不錯,很適合「不需要畫面」的討論場景,或者是有點「半開放、歡迎大家隨時加入」的那種討論會。

  3. 單向「傳教」的場域
    因為主持人其實有蠻大的權力,他可以掌控誰可以講話,聽眾可以說完全沒有任何對等的權力,這個場域感覺天生就很適合那些單向、不想/不容被質疑的宣揚活動。(大家請自行套入有哪些,ㄏ)

  4. 想用聲音表現的人(積極面)
    可能是想要講笑話、讀文章、唱歌、分享心情、講幹話等等,跟其他「可以丟聲音」的平台來說,差別就在於Clubhouse的媒介就是純聲音,而參與者的預期也是「聽聲音」,所以可能會更專注在聲音這件事的交流上。

  5. 不想用影像或文字表現、對聲音比較不抗拒的人(消極面)
    影像的成本可能比較高,對外在跟環境的要求也比較高;文字也有自己的門檻,而透過Clubhouse可以很單純用聲音參與,對一些人來說應該是另一種參與社群的選擇。

  6. 想要認識大大、跟大大有互動機會的人(短期限定):因為現在還算蠻早期的,大家在上面大多都還抱持一個初心者的心態在參與,如果自己稍微積極一點,很容易就能跟平常沒什麼機會認識或講到話的人,有搭上線的機會。

    但這點可能有時效性,我想應該過一陣子這個紅利就會消失了,因為大大們肯定也會有其他新玩具想玩,未必會一直掛在上面想認識新朋友,這應該是蠻累的。


Clubhouse 可能有哪些商業模式?

這個問題也是很多人在討論的,一樣是我的小小觀察與整理:

  1. 透過Pro版本(月費)的帳號區分權限
    可能分成主持人跟聽眾版,主持人的 Pro 可能可以開比較大的房間、可以讓更多人同時擔任講者、可能可以有一些新的外掛功能(例如可以內建錄音、可以有文字介面)等等。

    而聽眾版的 Pro 可能是可以進入 Pro 房間、可以有新的外掛功能等等。

  2. 廣告分潤
    因為 Clubhouse 本身的黏著度還蠻強的,有在用的人,應該都是會蠻頻繁地打開、甚至是下滑重新整理、看看有沒有新的房間、或者是朋友們都在哪裡,這就會多了很多「看廣告」的版位與機會。

    而在對談過程中常常也會有一些短暫的尷尬沒話題時間,如果這種時候主持人可以按下一個「播放15秒廣告」,好像也是蠻好的休息重整機會。

    今天下午在 Tenz 大大開的討論會裡面,他就有分享說,Podcast 畢竟還是一個離線的內容接收方式,但 Clubhouse 的行為都在這個單一平台線上完成,從這點來看就會比 Podcast 更有機會插廣告。

  3. 點數或虛擬幣的機制:可能跟 Pro 版類似,只是轉換成點數、虛擬貨幣來完成,可以購買進階功能、購買入場權利、可以直接 donate 等等。


對 Clubhouse 的小小心得

  1. 經過這兩天的指數成長(可能之後會更爆炸),我已經有種,啊,人好多、陌生人好多的感覺了,這會讓我又會有點變成比較習慣的默默觀察、而不是主動參與的狀態。

    畢竟要社交跟認識新的人真的蠻消耗的,我想很多人應該也是一樣,所以過一陣子退去新鮮感後,裡面到底會形成怎樣的社群風氣,還蠻值得觀察的。
    (但一開始確實會讓一些比較內向性格的人有參與跟分享的動力,我覺得這點蠻有意思的)

  2. 但也因為前面講到的,單純用聲音參與的門檻比較低,而且也多了一個找別人「來聊聊」的理由,這種感覺蠻微妙的,明明用臉書 messenger 或 Line 也是可以「來聊聊」,但目前在 Clubhouse 上面,感覺大家都會蠻有意願接受這樣的邀請,要展開「聊聊」機會的摩擦力比較小。

    這種狀態是否會持續下去,讓「我們到 Clubhouse 上面聊聊」成為某種長期穩定的解決方案,也蠻值得追蹤觀察。

  3. 我覺得 Clubhouse 目前為止最吸引人的地方,大概是有種「不可預期感」,這是這兩天參加了兩種類型的房間以後的心得。

    如果是參加「有明確討論主題」的房間時,當我發現講者講的內容、或者節奏,不是我那麼喜歡的狀況時,我就會傾向直接離開,耐性比較低。

    但如果是「感興趣的人」組成的「完全沒主題的閒聊」,反而會有期待感,會好奇下一秒大家會講什麼,所以會願意留住、或者忍一下短時間的不耐煩。不過那個前提是,我是對這些人感興趣的。

    所以到頭來,在 Clubhouse 上面,人的吸引力可能還是比興趣主題的吸引力更高一些,當然這只是我的感覺,但如果大家也都是這樣的話,這或許也能說明,為何它看起來像是一個蠻有潛力爆紅的平台。

    因為在人的這一關,它已經透過前面講的那些社交機制,打造出蠻好的基石了。但要怎樣維持,可能也就要看這些人會不會留住了。(好像在講廢話一樣,嗚嗚)

    (然後我還是沒拿到新的邀請名額,好神秘)


2/7 更新:體驗一個星期後的心得已上線了,歡迎接續看看!
👉 出了新手村的 Clubhouse 使用心得

#Clubhouse   #Social




If you have anything you want to discuss,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at pj@pinchlime.com